“沒想到一天就解決了,為公司盡快投產爭取了時間。”日前,在位于海寧許村鎮的浙江杰華電氣有限公司改擴建廠房技改項目現場,公司總經理秋燕麗十分高興,原先要“跑多次”的規劃、竣工、消防等驗收環節,如今一場多部門參與的聯合竣工驗收就完成了,一個多月的等待期也縮短到了一天時間。
近年來,海寧不斷盤活機制、深挖潛力,打造營商環境3.0版。目前,在海寧,常態化企業開辦實現了兩小時以內辦結,刷新了企業開辦全流程“一件事”改革的“加速度”。在今年全省營商環境試評價中,海寧市“企業開辦”指標測評項獲全省領先。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推進項目投資領域“全鏈條”改革
加快投資項目“全鏈條”改革,幫助企業縮短投產時間,降低時間成本,是“暖心劑”,也是“強心劑”。今年以來,海寧市從投資項目施工前、中、后各階段,開展“一碼通”“一件事”等項目投資領域“全鏈條”改革,實現生命周期全流程優化管理,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活力。
項目開工前,“一碼通”給予企業審批“綠卡”,確保“拿地即開工”;項目建設中,迭代升級后的建筑業“智慧云平臺”,提速與監管“兩手抓”;項目完工后,聯合竣工驗收讓“完工即竣工”變成可行,實現生命周期全流程優化管理。
最近,在海寧馬橋街道滄平路西側、經都八路北側,浙江馬力毛刷有限公司投資1.4億元的“年產600萬套高端清潔電器抗菌導電絨布項目”建設正酣。街道項目推進辦工作人員楊建炳也在現場,作為項目代辦員,他時常過來看一看建設進度。
“‘一碼通’等同于企業的一個身份證,也是企業項目建設的一個總綱。通過這個碼,企業能夠順利知道在什么節點辦什么事,我們也能更好地服務。”楊建炳告訴記者,改革后,審批時間平均壓縮近1個月,企業用時平均減少近2個月。“哪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好,市場主體、社會資源就會流向哪個地方。”
截至目前,海寧在項目全生命周期鏈中取消整合審批事項14項、審批時效壓減100余天,實現“零跑腿”“零材料”“零距離”??梢哉f,項目投資領域“全鏈條”改革已見成效。
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厚植創新創業人才沃土
漫步鵑湖岸邊,國際酒店(白領氏環球中心)矗立在鵑湖東岸,預計今年能完成主體結構施工;一側,備受關注的國際學校也在建設中,預計明年年底投入使用;另一側,51幢國際社區海納郡住宅樓已全面結頂,正在進行室外配套項目施工。
2013年,浙江大學與海寧簽署了共建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的合作協議,為海寧播下了一顆邁向國際化的種子。2019年1月4日,中共海寧市委和海寧市人民政府發布2019年1號文件《關于印發海寧市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實施意見的通知》,2020年提出要把海寧建設成現代中等城市和國際品質潮城。
戰略提出不久,浙大海寧國際校區旁,鵑湖畔,鵑湖國際科技城承載著海寧“硅谷”的美譽迅速崛起,依托著浙大的資源優勢,形成“大學+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格局,成為引育國際高端科技和頂尖人才的重要平臺。
“浙大海寧國際校區的學術環境跟國際接軌,讓我能更快適應這里的教學。”來自土耳其的Kemal Celebi告訴記者。去年10月,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高級科學家的Kemal Celebi從瑞士來到海寧。如今,他已在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任教一年多時間,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材料合成、超薄膜和功能涂層,并擁有自己的科研團隊。
為了給人才科技創新打造最優的營商環境和居住環境,科技城不僅安排專人了解并幫助解決像Kemal Celebi這樣的國際人才的工作、生活困難,還組織各種聯誼會、校企對接會等,提供深度交流的平臺與機會。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主題,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就必須要營造一流的人才環境。”海寧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寧正積極推進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與居留證件聯辦“一件事”工作,加快建立適應國際人才需求的公共服務體系。
“數據跑”代替“群眾跑” 打通民生服務“最后一公里”
早在2019年,海寧就在全省“試水”優化常態化企業開辦“一日辦”改革,創新實行了一般企業開辦“2+N”模式。去年,海寧市市場監管局又依托浙江省政務服務網“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平臺,方便企業開辦事項“掌上辦”,全流程網上閉環管理,通過了一系列改革,實現了企業開辦“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網通辦”,實現了在一天內全部辦結。
今年以來,海寧以數字化改革為依托,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以實際行動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探索出了一系列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比如海寧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借力覆蓋全市的“全域送達”平臺,將文書電子送達方式延伸至行政管理領域,實現當事人“零次跑”,進一步優化執法服務;海寧市司法局通過定隊伍、立流程、建機制,扎實推進行政調解工作規范化、規?;?、體系化發展,進一步夯實完善全市矛盾糾紛大調解格局體系……
與此同時,數字服務觸角正不斷延伸到農村。今年,海寧全方位推動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到村級層面,在“辦事不出村”基礎上打造“就近辦”升級版——“云上辦事不出村”,將辦稅、市場監管、社保醫保、公安等7大部門151項高頻事項納入“云上辦”模式的第一批村級可辦事項。
面對在外海寧人群體異地工作生活、企業跨區域經營辦事“多地跑”“來回跑”“不得不跑”等現實難題,海寧以政務服務便利化為營商環境再“加碼”,探索“跨省通辦”業務。目前,海寧已與15省(含浙江省)46個市縣區(含海寧市)建立“海寧+”政務服務聯盟,通過線下專窗和線上專區相結合的方式,首批實現119個高頻事項在不同地域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覆蓋20多萬在海寧工作生活的外省人員及2萬余在外創業海寧人。
“一系列舉措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海寧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海寧將持續增強服務意識,瞄準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堵點”“痛點”,找準癥結定方向,扎扎實實出舉措,以高質量政務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增強全市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記者 邱丹晨 張世新 通訊員 褚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