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
▲2.5代人工繁育中華鱘。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據監測,2017年到2021年,作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鱘連續5年未發現自然繁殖,這表明其正在失去自我維持能力,面臨野外滅絕的危險。”3月30日,我國著名的中華鱘研究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華鱘在淡水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之稱。危起偉在其所著的《從中華鱘生活史剖析其物種保護:困境與突圍》一文中提到,中華鱘是長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其保護涉及地域廣、領域多,涵蓋漁業、工程、政策法規和長江水域及沿岸社會經濟方方面面,其成敗不僅僅是一條魚的保護成敗,更是長江生物多樣性和長江水生態保護成敗的關鍵。
3月28日是中華鱘保護日,武漢江段放流5萬尾中華鱘。此前兩天,宜昌放流5100尾?!胺帕髁窟€要加大,每年人工放流300萬尾是我們設定的目標?!?/p>
我國自1983年起開始野生中華鱘人工繁殖,2021年培育了子2.5代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巴黄屏俗佣斯し敝?,只是從理論上來講物種不至于滅絕。但人工群體長期可持續需要有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支持,否則人工繁殖就持續不下去,所以加大放流量恢復人工群體的生物學自然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危起偉說。
長江十年禁漁給中華鱘保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對暢通江海洄游通道產卵、提供豐富食物都有好處。3月28日在漢召開的中華鱘保護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建議,葛洲壩下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中華鱘自然繁殖地,要利用三峽工程及金沙江下游梯級調蓄能力強的特點,通過梯級聯合調度改善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的水文環境;新建旁通道仿自然產卵場,擴大自然繁殖;修復索餌場等關鍵棲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