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鞭D眼間,我們已走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值此“晝夜均而寒暑平”之時,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青梅如豆柳如眉,桃紅李白迎春黃。近幾日,盡管溫度驟降,但那將欲開罷的玉蘭、早櫻,還在盛放的桃花、海棠、紫荊,河岸邊已長出新葉、細雨中如煙的垂柳,無不提醒著人們,春正熱熱鬧鬧地經過。
“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春分時節,寒冬漸遠,萬物復蘇。為迎接這由蕭瑟轉向繁盛的美好轉折,民間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比如“春分到、蛋兒俏”,輕手輕腳將一顆新鮮雞蛋立在桌子上,寓意孕育吉祥、好運相伴。比如“粘雀子嘴”,在春分這天把不用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意在粘住雀子嘴防止其破壞莊稼。還有犒勞耕牛、祭祀百鳥,吃春菜、放風箏等等,這些都是人們珍惜春光、惜取春時的生動詮釋。
農村有俗語:“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節氣前后,小麥起身返青,最需要水肥、除草、防治病蟲;早稻育秧開始,需要注意侵種催芽,并在氣溫回升后搶晴播種。這個階段如果沒有把握好,將直接影響后續麥苗的拔節、早稻的出芽,甚至耽誤一年的收成。記得兒時,這個季節往往是大人們春天里最忙碌的時候,常常因為侍弄秧苗、麥苗、油菜等莊稼忙地滿頭大汗。小孩子則不知農時珍貴,放學了就忙著摘紅的、白的野花,放大的、小的風箏,玩累了就往新綠的草地上一躺,時不時有春風吹過,很是愜意。
繪圖:陳勁松(湖北美術學院“五十三梯”漫評團隊)指導老師:陳艷麗
如今,田埂上無憂無慮的我們,已到了和當年父輩們差不多的年紀,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努力和汗水的意義。我們可能已不再需要在片片綠油油的麥地里躬身忙碌、不需要靠節氣變化指導生產生活,但我們依然要向父輩那般,珍惜光陰、珍惜青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經營好好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日能不能有足夠充實的收獲和拔節向上的成長,就看今日能不能有所計劃、有所行動、有所付出,能不能腳踏實地、耕耘事業、爭取作為。
最是一年春好處,莫負向榮好時節。短暫陰雨遮不住春的明媚,一時的降溫也擋不住春的暖意。欣欣向榮的季節,趁著大好春光在奮力向前、不舍寸功的,有你也有我。有為實現“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目標,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挺身而出的防疫工作者;有為把鄉村振興藍圖在希望的田野變為現實,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忙碌的老鄉、干部;有為搶抓生產在一線車間來回奔走的工人......不負春光者,春光定不負。讓我們跨過溝坎、眺望遠方,用實干標注刻度、用奮斗定義時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只爭朝夕的勁頭,收獲不期而遇的驚喜、倉盈囤滿的金燦、欣欣向榮的希望!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小草(武漢江夏區)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