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街道的‘鄉村運營’本來是‘白紙’一張。去年,我們拿出其中6個村莊向社會招募‘鄉村運營師’,讓對鄉村有情懷、有資源的人前來施展拳腳!一年不到時間,各村等都進駐了運營商,農家樂、民宿、采摘游等業態都搞起來了,還有畫家要進村建工作室!”11月24日一早,在臨安洪村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青山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顧曉芳的分享,吸引了在座媒體人的目光。
近日,由中央、省市媒體組成的聯合采訪團深入臨安,探尋臨安鄉村運營的“共富密碼”。 接連數日,采訪團的足跡在洪村、月亮橋、指南村、龍門秘境、上田村等一個個村落景區間穿行,臨安開展鄉村運營的初心和用心,也在記者們的一次次追問中的逐漸明晰。
指南村是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之一,但曾經最大的痛點是客流量很大,但普遍都是下車拍照打卡后就回去了,在這里就餐和住宿的很少!鄉村運營師周靜秋說,“現在我們在這兒把農家樂、親子研學活動等新業態做起來了。根據一年四季重新做了產業梳理:比如春天主打梯田油菜花、夏天親子游,將來,冬天我們還想搞滑雪,讓游客不只是秋天前來打卡紅葉。這樣,慢慢地就能留住游客。”游客“留”住了,就帶動了村里的餐飲、住宿等一系列的產業鏈發展。通過“鄉村運營”,把指南村慢慢地從一個網紅村逐漸“進化”為一個村落景區,讓運營商、村集體和村民一起富裕,這正是臨安鄉村運營的初衷和終極目標。
事實上,不僅在洪村、指南村,為全力推動鄉村振興,臨安早自2017年5月起即創新開展了村落景區市場化運營,面向全國招募“鄉村運營師”,把“旅游+”植入鄉村,為鄉村旅游賦能,為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支招。一時間,各方青年才俊紛紛來臨,開啟新時代“上山下鄉”運動。小溪、舊屋、森林、稻田、牛棚、車站在他們的手中魔幻蝶變:指南稻田交響樂、潛東共享廚房、洪村森活家、月亮橋天目美術館、上田客廳、龍門秘境森林小木屋……
據臨安區文旅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21年9月底,臨安有運營商在運營的村落景區共20家,實現旅游收入4.2億元,村民收入增加257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4708萬元。
(記者 管光前 葉佳裕 通訊員 郭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