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學和現有的化石記錄表明,生命很可能起源于45~38億年的冥古宙時期。然而,導致當時出現復雜化學性質的環境條件卻鮮為人知。氨基酸是蛋白質和所有細胞生命的原料,為了理解生命的起源,許多科學家試圖解釋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
【資料圖】
早期的生命起源理論??
早期的生命起源理論認為,最初的非生物分子可能起源于一個“溫暖的小池塘”,里面充滿了豐富的甲烷(CH?)、氨(NH?)、水(H?O)等化學物質,它們受到閃電、熱量這些外部能量源的激發,導致化學不平衡,進而形成了有機分子。
早期地球的藝術構想圖。(圖/NASA)
著名的米勒-尤里實驗證實了這種理論。上世紀50年代初,芝加哥大學的坦利·米勒(Stanley?Miller)和哈羅德·尤里(Harold?Urey)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在一個密閉的腔室內充滿水、氨、氫和甲烷,然后反復用電火花來模擬閃電。一周后,他們分析了腔室的內容物,發現有20種不同的氨基酸已經形成。
這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它表明生命出現所必需的復雜有機分子,可以從早期地球大氣中的一些基本成分形成。然而,在過去的70年里,這一解釋變得越來越復雜。因為科學家現在認為,在地球的早期大氣中,氨和甲烷遠沒有那么豐富,而是充滿了二氧化碳和氮氣。
雖然二氧化碳和氮氣也能產生氨基酸,但這兩種分子需要更多能量才能分解,而且產生的氨基酸數量也會大大減少。在尋找其他的能量來源過程中,科學家們已經分析過熱能、紫外線、電離輻射,以及來自流星的激波。
現在,一個國際團隊在《生命》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他們利用NASA的“開普勒計劃”所收集到的數據,以及一系列化學實驗發現,很可能是太陽的高能粒子與地球早期大氣中的氣體的碰撞,形成了蛋白質和有機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氨基酸和羧酸(氨基酸的前體)。
跨界合作??
開普勒計劃對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遙遠恒星進行觀測,從它捕捉到的觀測數據中,科學家可以獲取有關于太陽過去的線索。
利用這些觀測數據,天體物理學家Vladimir Airapetian在2016年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前1億年里,太陽的亮度比現在暗30%左右;另外,現如今每一百年左右才會出現一次的太陽“超級耀斑”,在那時每隔3~10天就會爆發一次。超級耀斑發射出接近光速的粒子,這些粒子會定期與我們的大氣層相撞,引發化學反應。
那項研究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Kensei?Kobayashi的興趣。Kobayashi是一名化學教授,在過去30年里一直研究前生命化學。他試圖了解銀河系宇宙線是如何影響早期的地球大氣的。
在這類研究中,大多數科學家會選擇忽略銀河系宇宙射線,因為研究這些來自太陽系之外的粒子需要專門的設備,比如粒子加速器。Kobayashi和他的團隊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這樣的設備,因此他們只需對實驗裝置稍加調整,就能檢驗Airapetian的猜測。
于是,Airapetian與Kobayashi合作,創造出了一種與我們如今所理解的早期地球大氣相似的氣體混合物。由于目前尚不確定地球早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被認為很低),他們將不定量的少量甲烷與二氧化碳、分子氮、水混合在一起。
接著,為了模擬太陽的高能粒子,他們向氣體混合物發射了質子。與此同時,他們也用電火花放電來模擬閃電點燃氣體混合物。
更高效的能量來源??
他們發現,只要甲烷的比例超過0.5%,用質子(太陽粒子)撞擊過的氣體混合物就能產生可偵檢數量的氨基酸和羧酸。但是通過電火花放電(閃電)則需要甲烷濃度達到大約15%才能形成氨基酸。而且即使甲烷含量達到15%,閃電所生氨基酸的速度也只有質子的百萬分之一。不僅如此,與電火花放電相比,質子撞擊也更傾向于產生更多的羧酸。
太陽爆發事件,它包括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圖/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如此看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太陽粒子似乎是一種比閃電更高效的能量源。但Airapetian表示,其他因素可能并不相同。他指出,米勒和尤里假定閃電在“溫暖的小池塘”時代和在今天一樣普遍。
但是,由上升的暖空氣形成的雷云所產生的閃電,在太陽亮度比現在低30%的情況下應該更罕見才對。而在寒冷的條件下,可能根本不會有閃電存在。早期地球是被一個相當微弱的太陽照耀,雖然這并不是說這一切不可能來自閃電,但它表明是閃電的概率很低,而太陽粒子則更有可能。
總的來說,新的研究表明,我們活躍的年輕太陽,比之前認為的還要更輕易地,甚至可能更早地催化了生命的前體。
#創作團隊:
編譯:不二北斗
排版:雯雯
#參考來源:
https://www.mdpi.com/2075-1729/13/5/1103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3/sun/a-stormy-active-sun-may-have-kickstarted-life-on-earth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