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魚米之鄉。它兼融吳楚越之韻,匯聚江淮海之風,它就是泰州。近日,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融媒體行動走進泰州,去探訪那里是如何描寫鄉村振興路上的“春天故事”。
(資料圖片)
千里沃野,勤于深耕
第一站,記者走進了泰州靖江市馬橋鎮橫港村,探訪村里是怎樣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富民強村,如何創新基層治理打造宜居宜業鄉村環境的。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橫港村依托省農科院“果蔬產業研究院”“亞夫科技服務靖江工作站”等平臺,引進800多畝大棚 蔬菜種植,種植香沙芋、芽苗菜等35個蔬菜品種,成為靖江市蔬菜品類最為齊全的行政村。
采訪期間,種植大戶蒲家云20多畝生菜剛好是喜迎豐收,他雇傭的幾十名村民正在地里收割蔬菜,蔬菜將發往蘇南、上海等地進行銷售。
種植大棚還解決了村里100多位村民就業問題,一些年齡較大的村民原來足不出戶,現在都愿意到大棚里來幫忙干活,每天有幾十到一百元不等的收入。
村民朱培金介紹說,家里流轉了五畝地,每年不僅有五六千塊錢土地租金,每個月還有3000塊錢左右的打工收入,生活是蒸蒸日上、越過越紅火。
橫港村的基層治理也有妙招。從2021年下半年起,橫港村不斷試點完善鄉村治理“文明積分”管理,“庭院長”為村民打分,村民們所獲得的積分可以兌換為物質、服務、精神等3種獎勵。
每天一大早,村民劉桂芳都會主動將自家門前屋后的清潔衛生維護好,憑此可以獲得積分,并到村里的指定地點兌換相應價值的物品或者服務。
“村里的事”漸漸都變成村民的“家里事”,原來的“要我參與”也變成了村民自覺的“我要參與”,真正實現“小積分”撬動“大治理”,打造出農村共建共治共護共享的新局面。
展望未來,橫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建江介紹:“接下來村里正在積極申報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在做大產業富民強村的同時,來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讓村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金融“活水”灌溉草莓基地
農村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活水”的大力澆灌。
今年60歲的李停金是泰州靖江市馬橋鎮三愛村的草莓種植大戶,去年他的千畝草莓大棚的產值達到近3000萬元,但是種植規模一擴大,資金成本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大棚各種農資、種植苗,一年要1800多萬的成本,個人很難負擔。
為了解決農業種植戶資金短缺問題,中國農業銀行靖江市支行與馬橋鎮三愛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金融服務合作協議,在三愛村草莓種植基地設立“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去年,靖江農行向15戶莓農發放了350萬的“惠農e貸”,有效幫助莓農解決了融資難題。
三愛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銀祥介紹,今年村里投入700多萬元的草莓深加工基地已經建成投用,讓三愛的“莓”好生活不再受季節限制,草莓脆、草莓酒、草莓醬等將陸續產出,這樣全年都能夠讓產業完整運行。
去一方清凈天地 許你一段溫柔時光
走進泰州市姜堰區顧高鎮蘆莊村的百香果果林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許如琪正和工友們在田間往來穿梭,進行施肥、鋤草等工作,成排成行的果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蘆莊村的主要產業是高效農業種植,百香果是一種熱帶植物,是怎樣“克服”水土不服等不利因素,生長在蘆莊村的呢?
原來,2021年,當地創新發展思路,大膽嘗試,經過一年多的試種,今年百香果在蘆莊村的種植面積達到了50畝,幼苗存活率超過了99%?!艾F在我不用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掙萬把塊錢,很充實,很開心?!贝迕裨S如琪表示。
為增加收益,蘆莊村還套種大豆、蜜薯、玉米。這樣一來,50畝的種植基地,四季均有收獲,畝產的收益也大幅提高。算上套種的這些作物,一年下來每畝地的收入在1.7萬元左右,能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除了傳統種植業,蘆莊村還不斷挖掘本地資源,利用傳統手工藝為村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蘆莊村興建竹篾工坊、藤椅工廠,老手藝匠人對年輕一代人進行手把手教學,將古老的篾工藝傳承。
在竹篾工坊采訪時,記者看到擺放了凳子、躺椅等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幾位90后學徒在老師傅的指導下進行框架編制、竹篾定型和修改。
原來單純賣竹子只有二分錢一斤,制作成藤椅后,一件能賣到900到1000塊。村里還把大量翠竹栽植在邊角荒地,多處景觀小品配上竹篾工藝品,也給村莊環境改善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蘆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萬興友介紹,竹子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也寓意百姓生活節節高。2004年他回到村里工作時,村里面負債100多萬,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為零。到2022年年底,村經營收入已經達到了83萬,近年來先后獲評為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蘇省衛生村、泰州市文明村、特色田園鄉村等等。
水潤興化 如詩如畫 碧水東羅 夢里水鄉
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作為全省第一個由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泰州興化市千垛鎮東羅村打造了“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三方合作的“東羅模式”:通過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把村民閑置的集體土地作價入股合作平臺公司,享受運營收益分紅。
極具興化水鄉特色的民宿一經推出就受到南來北往游客的青睞,特色農業品牌形象“八十八倉”讓更多城市消費者在舌尖上體驗美好生活。
漫步于東羅村,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在藍天綠水掩映下,詩意的生活觸手可及。游客在賞花游玩的同時,還能體驗采摘垂釣等休閑娛樂,十分舒適愜意。
鄉村面貌日新月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就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90年的村民高慶英從上海返鄉經營著一家咖啡店。高慶英說,家里面變化比較大,越來越美,游客量也多了,收入也挺好。
93年的村民羅忠瑤從廣東返鄉開發特色民宿。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村里的小店和民宿都會迎來大量客流。他說:“回來這幾年,環境慢慢變好了,我相信我們的民宿、餐飲未來也會越來越好”。
展望未來,東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寶田也早已定下了“小目標”:“下一步我們村要繼續努力升級,尤其是文明程度、服務質量,要確保我們的旅游業得到各方贊許。同時準備把前面7000多畝的平旺湖打造成一個景點,吸引八方游客到我們碧水東羅來作客?!?/p>
最美四月天,藏在鄉野間,最美的笑容,也綻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感受他們的幸福瞬間,你也會被治愈。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綻放在鄉村振興路上的笑臉”報道組 編輯/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