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腹地的平利縣,一場關于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的 “化學反應” 正在悄然發生。依托 “中國漆樹之鄉” 的資源稟賦,平利縣通過產教融合激活千年國漆文化基因,讓曾經 “藏在深閨人未識” 的生漆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產業困境:從 “單打獨斗” 到 “轉型升級”
平利縣生漆產業底蘊深厚,全縣現有漆園面積 30 余萬畝,年產優質原漆 300 噸,其中高峰鎮高峰村 2024 年產期量約 40 噸,占全縣總產量的 20%。然而,長期以來,產業發展面臨 “增產不增收” 的瓶頸:傳統生漆銷售渠道單一,漆農收入主要依賴原料出售,割漆工年人均收入僅 8000-15000 元,漆農(自有林)年收入 6000-12000 元。2023 年 8 月暴雨災害導致全縣減產約 30%,更暴露出產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的短板。
二、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破解發展困局
為突破傳統模式,平利縣高峰鎮與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品專業開展深度合作,探索 “技術賦能 + 文化增值” 的新路徑。通過引入絲網印技術,將生漆從單一的涂料原料轉化為可批量生產的文創產品,生產效率提升 40%,產品種類從 5 種擴展至 30 余種。例如,漆藝書簽、漆盤等工藝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2024 年銷售額同比增長 120%,帶動技術人員年收入提升至 7-8 萬元。
在合作模式上,雙方建立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 高?!?的利益聯結機制:陜財職院提供設計研發支持,高峰鎮統籌漆林資源,農戶參與原料供應與初級加工,形成 “研發 - 生產 - 銷售” 閉環。目前,高峰村從事生漆行業人數達 280-380 人,占全村勞動力的 60%,人均年收入較傳統模式提升 3 倍以上。
三、文旅融合:從 “賣原料” 到 “賣文化”
平利縣將生漆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 “漆藝 + 研學” 新業態。在長安鎮,高峰村、金沙河村、中壩村依托 “中國最美鄉村” 品牌,推出 “割漆體驗 - 漆器制作 - 漆藝展覽” 一站式研學項目。游客不僅可以參與采漆(6-10 月最佳)、制漆等傳統工藝,還能親手制作漆器紀念品,人均消費達 3500 元,年接待研學團隊超 2 萬人次。
龍頭企業陜西龍頭國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 10 億元建設牛王國漆文化產業園,集漆樹種植、工藝展示、文創開發于一體,預計年產值 2 億元,帶動就業 100 余人。產業園內的非遺工坊開展割漆技藝培訓,累計培養漆藝傳承人 50 余名,其中 30% 為返鄉青年,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四、未來展望: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如今的平利生漆產業已形成 “種植 - 加工 - 文旅” 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平利縣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整合 85 萬畝漆林資源,推動 “安康生漆” 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力爭到 2025 年實現全產業鏈產值突破 5 億元。這場由產教融合引發的 “國漆” 蝶變,不僅激活了千年技藝的文化價值,更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勾勒出一條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創新之路。
結語 從高峰鎮的漆林深處到長安鎮的文旅景區,平利縣以產教融合為筆、以文化賦能為墨,在秦巴山區繪就了一幅 “漆藝富民” 的壯美畫卷。這一實踐證明,傳統產業的振興不僅需要技術的革新,更需要文化的覺醒與生態的重構。當千年國漆遇上現代職教,當傳統技藝融入文旅體驗,鄉村振興的密碼正在被重新破譯。
20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