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測繪領域,“測不準、識不清”一直是行業痛點:傳統設備只能繪制地形輪廓,卻無法判斷巖土類型;進口多頻雷達價格高昂,難以普及。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睿測光探”團隊以“頻率梳光源+光譜分析”為突破口,用理論創新撕開了行業困局——他們的技術可在300米范圍內實現±1mm測距精度,同時通過40+激光頻率的光譜分析,識別地表材料、污染物等物質成分,讓激光雷達成為“會思考的測繪員”。
【核心揭秘】三技術融合:從“單點測距”到“立體感知”的跨越
光子芯片集成:將復雜光學系統壓縮至5×5mm?芯片,無需分立封裝,抗震動、抗溫漂,適配野外嚴苛環境。
多頻并行測量:一次掃描同步獲取空間坐標與光譜數據,作業效率較傳統設備提升5倍,成本降低60%。
AI動態識別:結合機器學習算法,可實時分析土壤、巖石、植被的光譜特征,為地質災害預警、資源勘探提供數據支撐。
【學生說】創新不止于賽場:用技術回應時代需求
“我們曾在調研中看到,傳統測繪人員在山區作業一次需耗時一周,且無法判斷巖體穩定性?!奔夹g總監鐘鵬超感慨,“睿測光探的意義,不僅是一項參賽作品,更是想用‘光與電’的智慧,讓地質工作更安全、更高效?!?/p>
政策與市場雙驅動:隨著《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等政策出臺,多頻激光雷達被列為重點方向。據測算,2026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突破270億元,而睿測光探的技術路線正契合“國產替代+技術創新”的雙重趨勢,未來潛力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