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本周上市的張小泉居然有近“400歲”了。最關鍵的是,人家還在創業,因為它是在創業板IPO上市的。
和同仁堂、全聚德一樣,張小泉也是一家百年老字號,只不過它是我國刀剪行業為數不多的百年品牌。張小泉這個品牌是在明崇禎元年(1628年)創立的,算下來快400年了,而且自古就有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1840年),北有王麻子(1651 年)的說法。一家有400年歷史的企業還要如此“創業奮斗”,而且還有一大群老字號如五芳齋、德州扒雞等等爭先恐后,讓人唏噓不已,我等怎么可能躺平?
其實張小泉在創業板上市也屬無奈,因為它是注冊制受理的IPO企業,目前注冊制受理的只有創業板和科創板,張小泉雖然是老字號,但科技含量肯定不如科創板的高精尖們,所以只能“屈就”創業板。想想其實也正常,目前的創業板除了“創業”二字以外,很多上市公司和“創業”幾乎沒關聯,比如金龍魚算什么創業企業?如果張小泉也算創業企業,那么它都創立400年了還在創業階段,還是蠻辛苦的。目前的創業板更像以前的中小板,中小企業這個定位還是比較準確的,不管科技含量高還是不高,太高的的都去科創板了,“含科量”差點但又符合上市指標的到創業板,沒問題。
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層次建設已經基本清晰,上海深圳主板主要容納大型國企和部分大中型傳統企業IPO上市,包括以后紅籌的回歸;深圳創業板主要容納中小企業IPO上市,科技含量認定的成分可能會減弱;上??苿摪逯饕菁{中小型科技企業,科技屬性更強,且包容性更強,包括股權結構和盈利要求弱化;北京證券交易所主要消化目前新三板分層中的精選層企業,以后逐步向科創板和創業板提供轉板服務,然后繼續接納創新層精選層遞進的中小企業。在這個市場格局下,各個企業可以按自己的條件進行選擇,包括融資額度、上市地點,逐步形成有序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對于這種比較復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其實也符合國情,畢竟我們有1.44億戶企業,發展狀況參差不齊,要套用一種IPO方法肯定不行。而資產證券化之路又必須加快進行,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太大,企業財務成本居高不下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機制,要有效疏導國內高儲蓄率,要有效分流從房地產市場和信托市場、理財市場溢出的流動性,就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形成層次化分明的資本市場,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實現真正的良性循環。
(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