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連云港灌南縣緊緊圍繞“工業立縣、產業強縣”,著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市場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并立足資源稟賦優勢,以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努力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優質營商環境,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客人“點菜”,服務員“上菜”,好像服務員除了“跑跑腿”,也沒有什么“附加值”,就是一個“中轉站”的感覺。而為民服務,是否也就是將服務的“菜單”放到群眾的面前,群眾根據自身的需要“點單”,而黨員干部就按照群眾的訴求“上菜”,或者是來了“政策大餐”,就一股腦搬到群眾的“桌上”,機械式、重復式的“來回跑”呢?這樣看,就把服務工作簡單化了。
當好群眾需求的“接收器”,也要做好“深加工”。作為人民公仆,職責是很清晰明確的,就是要在群眾提出了“訂單”之后,去將服務“送上門”。然而,群眾想要創業,是缺資金、技術,還是更適合就業,解決群眾的困難,是醫療、教育、養老哪個方面的政策才能更好根治,只有一邊接受群眾的“訊號”,一邊搜索政策“資源庫”,實現政策與群眾需求的“雙向選擇”,才能為政策“安好家”,為群眾“找對路”。
立足政策資源“傳送帶”,也要做好“分診臺”。政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必須要對基層情況了若指掌,就要對群眾需求一清二楚,而常態化走訪群眾,在“網格”中去聯系群眾,能拉近與群眾之間的“零距離”。在收集群眾的“微服務”“微心愿”的同時,要對群眾的咨詢、訴求、意見和建議分門別類,建立起“任務清單”和“問題臺賬”,落實專人為服務群眾“加碼”。
當好服務“派發員”,也要跑出“加速度”。政務“一站式”服務,是為民服務的“窗口”,更是群眾感知服務效果的“神經末梢”。有群眾“找上門”來,按部就班“派件”,在政策框架里“生搬硬套”,不用講究方法,更不用注重質量,這樣的“搬運工”顯然不符合與時俱進的要求。領導干部“走流程”,不斷簡化手續、優化流程,派出“駐企專員”靠前服務,在“保姆式”“陪伴式”的幫辦代辦中,必定能夠依托組織的“大后方”,跑出服務的“加速度”。
(熊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