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
赤道冷餐會
暴雪
工作中的科考隊員
企鵝
科考隊員正在進行樣方維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通訊員 吳江龍
破冰行駛,穿越“魔鬼”西風帶,領略寂靜絕美的極地風光;冒風前行,疾步狂風驟雪中,探索極限之下的自然奧秘。
歷經165天的科考,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圓滿結束。4名武漢大學隊員,彭方、張汝誠、陳帥均和麻源源,告別廣闊神秘的南極大陸,分別搭乘“雪龍2號”“雪龍號”破冰船于4月20日、26日返回上海。
在南極科考是怎樣的體驗?日常生活有何特別之處?長達半年的科考又有哪些發現?5月24日,剛剛結束隔離返回武大校園的4位隊員,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了他們出征南極的日與夜。
冰川極地,南極動物與極光
“雪白的冰川,冷冽的空氣。踏上南極大陸的那一刻,大自然帶來的震撼與激動,真的難以言表!”年僅23歲的陳帥均是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也是本次出征南極的武大隊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第一次踏上南極大陸的陳帥均對極地動物印象頗深。一開始,他以為植被荒蕪、氣候惡劣的南極,除了企鵝可能再也找不到其他動物,但在他所在的長城站,他親眼看到了憨態可掬的海豹、海狗,還有賊鷗以及各種魚類。
“有次洗完澡出來,一只壯碩的海豹就橫躺在樓梯下面,我們不得不繞過它才能返回宿舍?!痹陉悗浘壑?,南極動物并不害怕人類,反而與人類保持著一種特殊的親近,“為了保護它們,我們會有意與它們保持距離。但有時它們也會好奇地主動接近我們,像在觀察我們一樣?!?/p>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極地遙感方向博士研究生麻源源于2020年11月跟隨第37次科考隊登陸南極,是4人中在南極“出差”時間最久的隊員。在533個日夜里,他作為越冬、度夏“雙料”隊員,既經歷了極夜,又經歷了極晝。麻源源回憶,當極夜來臨,幾乎24小時都是黑夜,抬頭可見漫天星河,天氣好的時候,還能夠見到極光,“有一次,我們在3米厚的冰面上滑冰,頭頂閃爍著綠寶石光芒般的極光,這是從未有過的震撼?!?/p>
風雪嚴寒,南極的殘酷一面
在風光壯美的另一面,南極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給隊員們的科考帶來嚴峻的挑戰。
“極端情況下,我們曾在一天之內經歷了狂風、暴雪、大雨?!眻F隊中唯一的女性、武漢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副教授彭方回憶,南極最低溫可達零下20多度,一次科考隊員們偏離主路進行科學考察時,突然大霧襲來,能見度只有2-3米,所見之處,一片白茫茫。即使有GPS導航,隊員們也無法分辨冰雪覆蓋下,究竟是暗流、沼澤還是懸崖,一步踏錯,或許便是陰陽兩隔?!靶液媚翘鞗]有起大風,隊員們尋著自己來時的腳印往回走,才平安返回。”彭方說。
在南極的極端條件下,身體不適也是隊員們需要克服的困難之一。穿越風大浪高的“魔鬼”西風帶時,科考船在海上如同一葉扁舟,隨波顛簸,隊員們難免暈船。暈船較嚴重時,彭方躺在床上三四天起不來,完全不能吃東西,吃了就吐?!暗羌词雇乱策€是要堅持吃東西,身體素質過硬才能繼續完成接下來的科考任務。”彭方說。
南極天氣變化莫測。在天氣條件較好的窗口期,隊員們不僅要忙著搭建科研設備,還要完成物資裝卸、設備維修等日常維護工作。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教師張汝誠介紹,為了抓住僅有一兩天的窗口期,隊員們經常凌晨兩三點就起床,只為等風小一點,方便架設儀器,通宵作業是家常便飯。此外,傷后愈合緩慢、膝蓋疼痛、低血壓,也是隊員們遇到的“南極限定挑戰”。“任務緊急,依然咬牙堅持,這就是我們的南極精神?!睆埲暾\說。
為了調劑單調的科考工作,科考隊員們用豐富的業余生活給自己“找樂子”。雪龍號上建有小型圖書館、健身房,可以打乒乓球、打籃球;隊長還會組織大家開展卡拉OK大賽、棋牌賽、攝影大賽、猜冰山活動。“我們還組織收看了央視春晚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麻源源和幾位隊員不約而同地說:“仿佛我們就在國內一樣,就沒有那么想家了。”
多學科考察, 南極半島正在升溫
對彭方來說,本次南極之行是她第4次踏上南極大陸。
“我記得第一次乘飛機抵達南極的時候,道路兩旁是高大的雪墻。但這次去,雪墻竟然都消失了?!眴柤霸颍矸街毖?,“氣候變暖正在大規模影響全球,尤其是南極?!?/p>
這種強烈而直觀的變化,同樣體現在彭方的科研發現中。
9年前,彭方在長城站附近的菲爾德斯半島,布下15塊用于監測植被和微生物的樣方。9年間,她的學生和其他學者也曾來過,每次都有新的發現——“這次和以前觀測的結果對比,樣方里的植被生長得更茂盛了,正是因為南極半島正在升溫。”
負責監測潮汐變化的陳帥均也發現,南極冰雪的加速融化,也給潮汐研究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南極冰川上,冰架垮塌后,巨冰落入海中,也會給我們的潮汐研究帶來很多影響。”
作為研究微生物的學者,除了復查樣方,彭方還采集了南極不同區域的土壤樣品,部分已隨船回國正待進一步分析,試圖尋找并獲得新的微生物物種,從而研究這些微生物適應環境的特性。
彭方坦言,南極干旱、低溫、高輻射、寡營養,在這樣特殊的氣候環境條件下,微生物有著自己的生存策略。氣溫升高后,南極的微生物如何適應?大氣元素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會如何影響微生物?又如何影響南極整體的生態環境?“我們的工作是探索生命的極限。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還有更多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彭方說。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