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包東喜、通訊員何博
4月12日10時許,武漢市吹起大風,東湖高新區關東街韻湖社區應急服務站副站長梁鑒鸞仔細查看社區棚架、廣告牌等搭建物,排查安全隱患,挨家挨戶上門提醒獨居老人關好門窗,注意安全防范。
據天氣預報,武漢市12日傍晚至夜間有大到暴雨,并局部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電大風和冰雹。此前一天,武漢市應急辦、減災辦發布通知,要求各區、各單位做好大風強降雨天氣防范應對工作,隨之各部門、單位以及全市1400個社區紛紛展開了行動……
發布災害性天氣應對工作規則地鐵遇險可先停運再報告
去年8月,為加強災害性天氣應對工作,避免和減輕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武漢市災害性天氣應對工作規則》,對災害性天氣的事前災害預警、事中應急處置、事后恢復、支持保障做出了明確規范,確保提高災害性天氣應對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
《應對工作規則》明確,各區政府、各部門和單位接到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號后,應當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高音喇叭、顯示屏、廣播等及時向社會公眾傳播。學校、醫院、商場、機場、車站、港口、碼頭、集市、體育場館、旅游景區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收到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號后,應當及時向受影響的公眾傳播。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通信運營商等媒介應當及時、主動向社會公眾廣泛傳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號。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學校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布和傳播方式。
《規則》中把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分為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紅色為最高等級。對各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等級應該采取哪些相應的預警響應措施進行了細化。值得一提的是,《應對工作規則》明確,“遇突發嚴重危及行車安全的情況,城市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運輸工具駕駛員、車站行車人員可以先行采取緊急安全防護措施(含停止運行、疏散乘客等),再按照規定報告。”
隨著《應對工作規則》出臺,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還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組織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編制極端惡劣天氣下城市運行保障預案,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建局、市交運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等37個部門和單位均結合自身職責,針對不同場景,提出應急響應措施。一旦出現具體災害,各方將按照《應對工作規則》和相應預案進行針對性的響應,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
多方合力 沉著應對災害性天氣考驗
《應對工作規則》出臺不久,武漢很快就遭遇考驗。去年8月20-25日,武漢遭遇一輪強降雨天氣,氣象部門連發大風橙色預警和暴雨橙色預警。全市供水、供電、供氣、地鐵、公交等重點城市運行保障單位均按照預案進行了應急準備。8月24日上午10時許,因雨勢過大,武漢地鐵7號線新河街站值班站長判斷B出口外路面積水將持續加深,于是安排車站工作人員前往站外鋪設沙袋。僅10分鐘時間,工作人員合力在出入口左側鋪出一條“沙袋橋”,保證乘客正常進出。據了解,當天為保障地鐵按時通行,全線網9條線路提早啟動行車,運營列車提前出庫;相關行車重點設備技術人員24小時值守,50余個出入口、接口緊急安裝了防淹擋板、堆壘沙袋近萬個,同時實行專人值守,確保了大暴雨期間安全。
應對災害性天氣,除了各部門和相關單位認真做好準備,抓細抓實各項防災減災救災措施,如何落實到社區基層同樣也很關鍵。從去年初開始,武漢謀劃在每個社區建設社區應急服務站,就近為社區群眾提供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管理服務,打通應急“最后一公里”。到去年11月底,全市約1400個社區應急服務站建成通過驗收,實現全覆蓋。社區應急服務站成為武漢市基層應對災害性天氣的主力軍。
今年2月7日,一場暴雨突襲江城。為了應對這場大雪,武漢市2月6日已經啟動氣象災害(暴雪) IV級應急響應。在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的統一調度和督促協調下,武漢市近1400個社區應急服務站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并及時通過社區大屏、微信群、宣傳欄等多個渠道預警信息,加強值班值守,持續關注脆弱人群安全,全力做好掃雪清雪工作,保障市民安全。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2月7日凌晨,江岸區諶家磯街道天興花園社區書記、社區應急服務站站長張建文發現外面白雪皚皚,就開始四處聯系,很快就組成了一支由物業安保人員、社區應急隊員、志愿者們組成的100多人的應急鏟雪隊伍,在社區內的主要道路和出入口上鏟除積雪,保障居民通行?!拔覀冊缇徒拥搅送ㄖ瑴蕚淞?0噸多的融雪鹽和700多條草墊,還安排了應急隊員值班備勤,所以雪下來了一點也不慌?!睆埥ㄎ男χf。
“今年2月7日應對暴雪,今年3月16日應對強降雨,馬上4月12日暴雨要來了,現在碰到這種災害性天氣,各個部門對照應對規則與預案,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心里有譜,行動有序?!蔽錆h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胺判模麓笥晡乙欢ú煌獬?。”4月12日,韻湖社區71多歲的獨居老人王婆婆與上門問候的社區應急隊員親切地聊天。她說,惡劣天氣前社區都會上門提示安全風險,“有社區的關心,我很放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