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黎金勇 潘曉璐
鐘祥市中山村和劉家臺村是隔漢江相望的兩個普通村莊。不同尋常的是,兩村各有一座當地最高的建筑——高110多米的漢江大跨越塔。
兩塔隔江相距1公里左右,上面架有500千伏斗樊二回與500千伏雙玉一回兩條輸電線路。12月1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劉家臺村,進入白色塔身內部,搭乘電梯來到塔頂,方圓20公里內的田野、村莊盡收眼底。
這兩座高塔不簡單,它們是所有湖北電力職工的驕傲。上世紀70年代,我國引進一批國外成套先進裝備,其中之一是武鋼1.7米軋機。作為軋機用電的配套項目,我國首條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平武工程(平頂山姚孟電廠至武昌變電站)于1981年建成。這條586公里的高壓電力大動脈建成后,源源電力輸往湖北,武鋼得以生產出大量優質鋼材,廣泛用于我國的工業、建筑業。
跨越漢江的兩座高塔,就是當時該工程的關鍵點之一。
“這兩座塔已有40年歷史,我負責巡視它們也有20多年了。”56歲的楊太兵對高塔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然而每月的例行檢查,他仍一絲不茍。
平武工程的另一個關鍵點,是位于鐘祥市雙河鎮的雙河變電站。它于1982年投產,占地11.62公頃,是我國第一批投產的500千伏變電站,標志著我國正式擁有了50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運維能力。
57歲的運維人員萬城記得,上世紀80年代時,站里的主要設備幾乎全進口。中控室的控制屏是瑞典ASEA的產品,上面幾十個開關的標簽當年全是英文的,不懂英文的職工們全靠死記硬背,記住每個開關的作用。那時,為維持全站設備運維、輔助檢修、生活配套,站內人員多達上百人。
隨著時代前行的腳步,雙河變電站早已煥新顏。經歷多期改擴建,變電容量從最初750兆伏安增加到2000兆伏安,成為華中地區重要樞紐變電站,以及三峽電力外送的重要通道、荊門地區重要電源點。站內的主要設備換上了新一代中國制造,運維人員用上了數字化控制設備和運維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常駐人員僅需7人。
平武工程,首次將湖北電網與河南電網連接起來,給湖北電網留下了諸多“第一”。它投運不久后,一個專門負責50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運行維護的單位——湖北超高壓輸變電局誕生(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檢修公司的前身),成為我國超高壓變電人才的搖籃。從平武工程起步,湖北掌握了超特高壓電網維護的核心技術,處于全球先進地位。500千伏、±800千伏、1000千伏全國帶電作業第一人均出自湖北。國網湖北檢修公司的帶電作業隊伍一年帶電作業總時長在200小時以上,年避免停電損失超10億元。
40年來,平武工程向湖北輸入電量約290億度,成為湖北發展的重要動能。湖北電網也隨之壯大,今天,我省50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近百條,湖北電網已成為三峽外送的起點、西電東送的通道、南北互供的樞紐、全國聯網的中心。近年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不斷用于這些線路,為電網指揮決策、運檢業務、現場管控、應急指揮提供了有力支撐。電力有保障,經濟才有后勁,今冬,湖北電網最大負荷預計將達到4230萬千瓦,10月以來,湖北主網和跨區電網均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背景鏈接
平武工程建設成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我國后來發展更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的設計和施工建設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電網的新時代。
1985年12月,中國第一座直流換流站——葛洲壩換流站開工。
1988年,湖北與湖南省實現500千伏聯網。
1990年,±500千伏葛洲壩—上海直流輸電工程實現雙極投運,湖北電網實現了跨大區的電網互聯。
2000年,湖北、江西兩省電網500千伏聯網。以湖北電網為中心,連接河南、湖南與江西的華中電網形成。
2009年1月,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線路一路跨越黃河、漢江,進入湖北,華北和華中電網實現強聯結。以此為起點,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進入快車道。
2020年12月,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湖北段)全線貫通。
記者手記
強大電網驅動強勁發展
□ 彭一葦
經濟發展的驅動,催生了一項項重大電力工程,電力工程的建成又保障了經濟進一步發展。湖北缺煤、少油、乏氣,預計“十四五”期間,最大電力缺額將超過1500萬千瓦,充足的電力對湖北經濟的意義更大。
近5年來,我省電網建設加速,先后投運特高壓線路203公里,換流容量500萬千瓦;投運110千伏至500千伏輸電線路6458公里、變電容量4699萬千伏安,新增線路長度、變電容量較5年前運維規模提高45%、51%,主網架進一步完善,輸電能力顯著增強。
而隨5G技術深度融合,使得更敏捷的智能電網不再遙遠,湖北電網正在向這個方向邁進。未來,適應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湖北電網將成為以強大算力支撐源、網、荷、儲各環節,全數字化的智能系統,更好地支撐湖北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