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龐偉紅)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新增院士名單,中國地質大學謝樹成教授、鄧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友宏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該校兩院院士增至14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分別是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金振民、莫宣學、王成善、郝芳、王焰新、成秋明;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為孫友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教授圍繞地質時期微生物這一地質學難題,形成了從技術方法創新到理論認識突破再到新學科拓展的系統創新鏈。他對地質微生物脂類的儀器分析與數據表征方法進行創新,建立了示蹤古氣候古環境的一系列原創性地質微生物指標。他通過地質微生物的創新性工作,帶動地球生物學這一新交叉學科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他于200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0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他以首席科學家身份先后主持了97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111計劃項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鄧軍教授長期從事礦床學研究,立足膠東半島和西南三江地區,開展古陸邊緣和特提斯域成礦研究,在復合成礦系統理論、金礦成因和勘查預測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揭示膠東巨量金來源和超常富集機理,提出新類型;創新性提出“復合成礦系統”模式,揭示復合造山成礦機理;創新礦床預測理論和勘查模型,指導深部找礦獲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排名第一的省部級一等獎3項;第一作者出版專著4部,主編國際期刊專輯3部;發表SCI論文225篇,入選愛思唯爾和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榜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孫友宏教授是我國探礦工程領域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探礦工程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他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和地球深部探測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探礦工程前沿技術攻關,攻克了低溫和深孔兩大復雜極端環境地層取樣的關鍵難題,取得了系列標志性成果,并用于生產實踐,對地質與礦產新發現、開拓找礦勘探新領域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主持創建了“復雜條件鉆采技術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油頁巖地下原位轉化與鉆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創礦工程的理論、技術與裝備,拓展了我國鉆探技術的應用領域,推動了我國探礦工程的科技進步。
此外,在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中,該校校友、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謝玉洪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校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