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之父”顧誦芬和“核能駕馭者”王大中同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2021-11-03 18:01:36 來源:極目新聞

打印 放大 縮小

極目新聞記者 張揚

11月3日上午,新華社發布消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名外籍專家、1個國際組織。

“殲8之父”顧誦芬,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

顧誦芬,提起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是說起“殲8之父”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殲8之父”顧誦芬

根據官方資料介紹,顧誦芬是江蘇蘇州人,1930年2月出生,195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

顧誦芬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為殲8系列飛機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和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外界譽為“殲8之父”。

顧誦芬與飛機的緣分,開始于他的少年時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當時的日本飛機轟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飛機的轟炸,讓顧誦芬的內心燃燒起航空救國夢。他回憶說:“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著就是炸彈響。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沒有航空的話,你將來還得受人欺負。”

因為當初殲-8總設計師黃志千在執行出國任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臨危受命,和同事們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在研發過程中,從來沒有接受過飛行訓練、已年過半百的顧誦芬決定,乘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后面觀察試飛狀況。航空工業沈陽所型號總設計師趙霞說:“顧老爺子當時真的是拿命在那兒干這個事業。”

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顧誦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堅持到辦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輕一代航空人能為祖國的航空事業作出貢獻。他說:“很慚愧,沒有做很多事。我也希望年輕的同志,按照習主席的要求,奮發圖強,為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和航空工業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p>

駕馭核能——建造世界先進的核供熱堆

本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大中說過:“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斗,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著困難、挫折和風險,我個人體會,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

王大中

根據官方資料介紹,王大中,男,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任清華大學校長。

王大中是國際核能領域的著名學者、戰略科學家,致力于發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進核能系統。他帶領產學研聯合團隊實現了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整體發展過程,為我國在先進核能領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20世紀60年代,他參與領導了中國自建屏蔽實驗反應堆的設計、建造和運行。70年代中以來,他主持領導了高溫氣冷堆的研究發展工作,提出了一種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新概念,獲德、美、日等國發明專利。80年代,他開創了中國核能供熱研究新領域,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殼式核供熱堆,并領導了利用核供熱堆進行熱電聯供、空調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他的科學求索之路與國家的核能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一干就是60年。幾十年專注核能發展,王大中院士以卓越的遠見和堅持不懈的奮斗,書寫著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從500萬到800萬,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上調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獎金。

設立之初,獲獎者的獎金額為每人500萬元,450萬元由獲獎者自主選題,用做科研經費,50萬元屬獲獎者個人所屬。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獎金額度由每人500萬元調整為每人800萬元,而且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

第一屆獎項得主有袁隆平,有兩屆出現空缺

2000年第一屆該獎項得主除了世界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外,就是我們非常熟悉和敬仰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部分獲得者

截至2021年11月,共有3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袁隆平在內的17人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從獲獎者的專業來看,從物理、數學、化學,到醫學、氣象學、航天、核能等,該獎項覆蓋了各個領域。

另外,200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次出現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現空缺。

湖北主持項目獲獎數量位列全國前五

據湖北省科技廳介紹,除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外,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湖北共有24個項目(通用)獲得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項目9個,主持項目獲獎數量位列全國前五。

湖北主持項目共獲得一等獎2項,分別為:

由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勝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二等獎7項,分別為:

由華中科技大學金海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面向多租戶資源競爭的云計算基礎理論與核心方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耗散最小化多場協同對流傳熱強化理論和方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武漢大學何光存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游艾青研究員團隊主持完成的“長江中游優質中秈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

武漢大學劉泉聲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深部復合地層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進控制關鍵技術”、

武漢理工大學胡曙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斷面盾構隧道結構/功能材料制備與工程應用成套技術”,

武漢大學閆利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厘米級型譜化移動測量裝備關鍵技術及規?;こ虘谩?/p>

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新聞網、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ERM523

最近更新

“殲8之父”顧誦芬和“核能駕馭者”王大中同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塔利班特種部隊指揮官遇襲身亡,曾率隊占領總統府,伊斯蘭國宣稱對襲擊負責
極目快評|“豬肉西施”走紅惹爭議,有些人就是咸吃蘿卜淡操心 同興會齊曉明:炒股高手必備的補倉解套技巧
友樣兒教育跟隨國家政策,大勢所趨 “領美熙詩”入選品牌強國示范工程成員單位
財險行業保費增速延續分化 單季度利潤下滑明顯 老酒賦能三季報業績亮眼,多家券商維持舍得酒業“買入”評級
山東七家國企對浪潮集團增資擴股 當地國資對其持股比例已達51% 國內半導體制造業產值在逐年提高 制造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多措并舉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我國科技創新的融資鏈條再度延伸 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區文旅局召開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工作推進會 以主人翁意識做好文明城市建設工作 慶豐收碩果 游美麗江夏 武漢江夏第十屆柑橘采摘節開幕了
區文旅局召開旅游行業疫情防控工作專題會 科學精準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黃石通報生態環?!鞍偃展浴弊钚聭饹r:現場檢查企業438家次,發現各類環境問題48個
湖北省博士后積極備戰首屆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 搶救突發疾病女乘客,公交秒變救護車助其轉危為安
“兩壩一峽”火了10年,如今的三峽游輪怎么玩? 情暖深秋 照耀童心 省財政廳婦委會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結對關愛活動
黃岡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元西:推動“雙千”行動“重心轉移” 湖北宜城消防開展養老福利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整治
女子膽小落騙局 湖北南漳民警千里追騙款 三名男子“拉車門”盜竊被湖北南漳警方抓現行
驚險!圓通快遞車側翻,車頭懸空在三米多深坑,消防員緊急救人 預告:武漢市中醫醫院第42屆漢派膏方文化節 啟動儀式暨大型義診活動
長三角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有利于企業找到正確的創新和投資路徑 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生產生活 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進博會服務貿易展區將進一步推動商貿往來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借助山海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游 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