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鄭曉邊
“雙減”政策出臺的初衷不只是為學生減負,老師、家長也需要減負。
對老師來說,“雙減”政策確實帶來了更大挑戰,它需要老師有對人生、教育的積極心態,有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價值觀,能自我調控與管理情緒,擁有心理疏導技能。老師們應以積極態度對待,發展自己的職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幸福力。
對學校而言,“雙減”之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且不僅要面對學生,更要面對老師。或者說,能否提升老師的幸福感和幸福力,將決定落實“雙減”的質量。
對相關部門和學校而言,可通過師資改革、師資配置制度,統籌提升師生配比;提高生均經費和公用經費標準,保障老師待遇;和師范類大學或綜合性大學合作,充分利用大學資源;通過社會購買的方式開展課后服務,減輕老師們的負擔。
對家長來說,則需調整教育方法、教育態度和對孩子的期待。給孩子減負,家庭教育不能減,家長應利用好課余時間多陪伴孩子,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孩子自給、自主、自立的能力,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氛圍和環境。
與此同時,社會也需形成良好教育氛圍,尤其是校外培訓機構,要積極配合教育政策實施,永葆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