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冬莉
通訊員 代再霞
“全市新增的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數量,比先行區創建前增幅達到30%至200%,全市標準創新能力和供給水平躍上了一個大的臺階?!?3日,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新型標準體系基本建成,標準化已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標準支撐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高新技術方面,中信科余少華院士核心團隊制定的國際標準,實現了我國在電信領域主導國際標準零的突破,推動了兩網融合發展;武漢大學龔健雅院士團隊主導研制的國際標準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全球地理空間信息標準支撐。
先進制造業方面,烽火科技、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重點企業制定了“用標準引領技術,用規則占領市場”的發展戰略,通過制定國際、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掌握行業話語權,銷量世界第一;光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60%,國際市場占有率12%;激光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
公共安全方面,《武漢市反恐怖防范系統管理規范》系列反恐地方標準,服務保障了世界軍運會勝利召開,連續2屆蟬聯全國綜合治理領域最高榮譽“長安杯”。
城市規劃設計方面,在城市設計、綜合管網、軌道交通、地質調查、數字地圖等方面的20多項地方標準,有效支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市管理方面,圍繞市容市貌、環境衛生、橋梁設施養護、渣土車管理等領域的10余項地方標準,促進了城市精細化管理。
城市生態環境方面,《武漢市流域水環境治理綜合規劃編制規程》《城市屋頂綠化技術規程》《武漢市公共機構能耗定額標準》等地方標準,支撐服務了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公共服務方面,基礎教育、養老、殯葬、社區服務、法律援助等領域的15項地方標準,有效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規范化和均等化。
政務服務方面,“云端武漢”政務服務等系列地方標準,支撐互聯網+政務服務,有效促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通管”,全市營商環境綜合考評位居中部第一。
疫情防控方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重點場所消毒技術指南》等3項地方標準,《防疫方艙醫院物業服務指引》等3項團體標準,有效規范了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