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是糧食安全的保護傘,也是農戶錢袋子的“安心鎖”。在多地受到強降雨的侵襲、農作物等受災嚴重的背景下,農險無疑將在對沖風險上發揮重要作用,保障農戶渡過難關。10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豐收季來臨,各地因地制宜“拓荒”新險種,擴大農險覆蓋面。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這是提升農險信息化水平的體現,保險公司不應從中亂了“章程”,要在提高服務質量方面“繼續深耕”。
多地開展農險新模式
農業保險簡稱農險,是指保險公司根據農業保險合同,對被保險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因保險標的遭受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農險保障在各地不斷打通“最后一公里”,如河北省審核備案包含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等險種的農險產品83個、廣東省上半年完成農險產品備案174個。與此同時,青島各區市共計開辦政策性特色農產品保險險種18個,創新開辦生豬和花生期貨價格等保險;陜西省推出果蔬價格指數等19個特色險種,鼓勵險資支農,開展保單融資,為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和涉農企業提供保險融資1500萬元,撬動銀行融資1.43億元。
三明市出臺農險指導意見,支招“特色”發展。在增加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的同時,擴大特色農業保險覆蓋面,運用科技手段,提高散小農戶的參保率。
“河北等省開發新產品的積極動作是值得高興和肯定的。因為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雖然是將來整個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但是還沒有找到成熟的統一模式和途徑,包括產品設計和經營。通過各地開發的新產品試點才能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找到適當的合理的推行途徑和產品。不然的話,如果在全國所有農業保險領域都要開展的話,還是有問題的。”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285.39億元,為1.89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13萬億元。今年以來對農業保費的財政補貼,各地補貼也未缺位。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今年1-7月補貼資金7.75億元,同比增長超1倍。
庹國柱表示,自從2019年高質量發展農業保險的文件下達之后,因農業保險深度不足,廣東感到了壓力,動作也快了,在本省的特種作物、水產養殖等方面的保險,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并抓住本省農業和農業保險的特點來部署,這是很正確的。廣東跟內地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不缺錢”。所以只要省政府重視,找準本地的發力點,就能取得長足進展。
同時庹國柱指出,今年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了,標志就是財政部等幾個部門提出擴大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雖然這個動作只涉及到500個產糧大縣,明年擴大到全部800多個產糧大縣,但是其代表了對發展農業保險的重要部署。這對所有農業保險項目都是一個重要的財政保證。
線上承保趕“時髦”
各地“拓荒”新險種,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外,“線上承保”悄然成為新趨勢。在“線上+線下”農業保險網絡服務體系逐步構建的過程中,數字化不斷賦能農險。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陜西銀保監分局8月數據顯示,累計承保農險15.65億元,累計賠付5380萬元,而這離不開陜西省著力推進農險承保電子化。當月,陜西省保險行業協會對陜西省13家具有經營農業保險資質的保險公司完成農業保險承保電子化驗收工作。
10月9日,湖北農業保險承保線上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農民買農業保險將更方便,承保全過程可追溯。當日,湖北農險承保線上化首單落地從出單、驗證、公示、支付到電子保單的生成僅用時36分鐘。此外,吉林推動牛臉識別術等數字化農險加速上線,“牛臉識別技術”等科技手段已經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在農業保險的全服務鏈條中。
庹國柱表示,數字化是農業保險科技應用的一個方面,過去承保理賠都是在線下進行,手工制作各種文件,傳遞速度很慢,運作效率很低。實現數字化之后,投??梢栽诰€上進行,保險經營機構可以迅速獲得承保信息和了解進展,監管部門也可以及時獲得信息,及時進行審核。如果發生災害損失,通過遙感等技術也可以將損失大小和程度在線上傳遞,保險公司定損和理賠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對于監管部門來講,可以隨時監控和了解各家公司甚至沒一張保單的信息。提高監管效率。有了問題在網上追溯,查找問題的源頭,及時解決問題。
同時他也表示,對農戶來講,線上投保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如果發生災害,可以及時得到定損和理賠信息,遠比線下操作快捷,也很透明,有問題也可以及時尋求解決。所以,數字化不僅對保險公司和農戶都會帶來全新的感受,更是給監管部門來非現場監管的極大便利。全面普遍的數字化實現后,將對農業保險精細化經營和管理帶來重要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計財司金融保險處指出,應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推進農業保險精細化管理。一方面要抓技術應用,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利用遙感、無人機等現代化手段,構建“線上+線下”農業保險網絡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抓數據共享,逐步整合各相關政府部門和保險機構的涉農信息數據,搭建全國農業保險大數據平臺,依法依規共建共享共用,提高農業保險的規范性和便利性。
監管多道文件力促行業轉型
農業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一直是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重心,各地近來不斷開發新險種得到了響應。10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1年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通知》,主要從八個方面提出了2021年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其中提出,擴大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鼓勵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
早在2019年,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農業保險被納入我國農業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不但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也要管理市場變動風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巖表示,這一定位本身就要求農險增加新險種,除了傳統的種植物、養殖物保險之外,《指導意見》中提到的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區域產量保險等,都對農險產品開發提出了新要求。
無論是從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資金加強監管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開發保險產品和提升核保理賠質量的角度出發,張俊巖表示,兩個出發點都要求在農業保險中發揮大數據、物聯網等保險科技的作用,收集、整合農業災害風險的基礎數據以及涉農基礎數據和信息,提升農業保險信息化水平。另外,農業保險客戶人多面廣,涉及鄉村振興大局和農民切身利益,保險公司還要在提高服務質量方面下功夫。
庹國柱指出了農險發展面臨的挑戰,他認為,農險制度相對不完善,在很多方面無章可循,就產生許多亂象。就保險經營機構來說,當前主要問題還是無序競爭。另外就是監管部門不斷強調的所謂“三虛”,即虛假承保、虛假理賠和虛假費用,對于省市縣等各級政府來說,就是權力和職責不清,所謂缺位和越位并存,帶來很多麻煩。在農戶一端,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在有的地方很嚴重,所以,既有農戶的利益受侵害的問題,也有農戶騙保的問題,而這些都需要治理。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814.93億元,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已經超越美國,躍居全球最大農險市場。今年上半年,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達626.53億元。
“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承保和理賠服務的質量,給投保農戶充分的風險保障,使他們的生產能夠可持續發展,也使他們的農業收入得到穩定和增加,農戶信用得到增強。對國家來說,這也是保證全國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逐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庹國柱如是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陳婷婷實習記者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