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通訊員金憲琦、王琦珣、譚倫?。h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富有濃郁的荊楚文化特色,是武漢最富代表意義的地域文化名片之一。9月30日下午,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志愿服務隊聯合市生態環境局武昌區分局、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繡)傳承基地、武漢紡織大學綠色環保協會在武昌區鳳凰城社區開展“生態漢繡走進社區,低碳我先行”活動。
活動現場,武漢市漢繡傳承人王燕老師從漢繡的工藝、歷史講到它背后的文化傳承,將這項始于漢,構思大膽、畫面豐滿、裝飾性強、處處流露出楚風遺韻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大家面前,科普漢繡作品中很多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環保材料,通過回收利用也能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
工作人員將提前準備好的針、線、筆、團扇、香囊等材料分發給大家,在老師和武漢紡織大學志愿者們的指導下,社區群眾圍繞“山水林田湖草”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主題開展“零基礎漢繡”制作,描繪心中大自然的美麗圖景,整個活動就是不斷幫助群眾增進對美的了解、激發對美的興趣,讓生態環保成為生活一部分的過程。
9月以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暨“生態文明在身邊”進社區活動,吸引廣大社區群眾踴躍報名參加,通過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的形式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同時,豐富社區“一老一小”群體的業余生活,讓群眾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陪伴群眾度過一段段快樂、綠色、祥和的時光。
今年以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志愿服務隊始終聚焦群眾“生態文化需求”辦實事,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服務成果,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從“灌輸式”到“服務式”,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環保故事講得精彩紛呈、講得娓娓動聽、講得直抵人心,營造生態環境共治共享良好氛圍。
10月份,為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志愿服務隊聯合多方力量,將圍繞“尋美濕地”、“生態垂釣,我是踐行者”和“生態小公民綠色觀影記”等主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暨“生態文明一路同行”志愿活動,帶動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依法支持和配合生態文明建設,激勵群眾以昂揚姿態為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武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