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避免“一拆了之”
——長沙市雨花區雅塘片區“城中村”更新改造調研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歐陽倩
(相關資料圖)
【調研主題】
老舊小區環境臟亂差,居民生活質量低;城市規劃落后,空間破碎難以集約化發展;城中村“空心化”,發展疲軟乏力……棚戶區、城中村是城市高質量發展之痛。不少地方紛紛實施城市更新,讓舊城換新顏。
城市更新不可避免要拆遷,拆遷必然涉及群眾利益。征拆被稱“天下第一難事”。8月10日,記者走進長沙市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雨花區雅塘片區,了解其如何保障好拆遷群眾利益,順利推進征拆。
【調研內容】
拆遷后會安置在哪里?
把最好的地塊規劃為安置用地
在城市高速高質發展大潮中,菜農張香坤和她所在的雅塘片區石馬村曾被“屏蔽”于時代之外。
雅塘片區曾是長沙老工業基地集中區,有12家改制企業和2個城中村。隨著時代變遷,企業或外遷或蕭條,這里成為長沙最大的城中村和棚戶區。
從2010年起,張香坤便聽說村里要拆遷。村民議論紛紛:“住了一輩子,這里環境雖差但處在中心城區,生活方便。拆遷后會安置在哪里”“以前依靠房屋收租,房子拆掉后生活怎么保障”……
不少城市更新項目采取“騰地—賣地”方式。這樣操作對政府來說簡單、省事,但對片區發展不利。
“簡單賣地后,各區域、各地塊、各村落‘各自為戰’,常出現管網不配套、公共設施不匹配等問題。必須一盤棋統籌,城市規劃、產業規劃、管網規劃、形象設計、功能配套‘五同步’,避免建成后修修補補?!庇昊▍^委副書記、雅塘片區項目征拆指揮部指揮長余宏卿說。
余宏卿介紹,啟動棚戶區改造之初,雨花區曾聘請多家知名設計單位做過規劃設計。方案出臺歷經半年,幾易其稿。僅排水系統一項,就分別與五六家設計單位反復推敲,反復論證。
簡單賣地,對村民也不利。一旦賣出,房屋選址、房屋建設方案、建設質量,這些關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細節就難得到落實。
雨花區把最好的地塊規劃為安置用地。如在毗鄰商圈、地鐵口、勞動路主干道的地塊規劃建設頤景苑(自然苑),安置自然村村民;在靠近文化公園、學校、中心醫院的地塊規劃建設中城苑,安置石馬村村民。
“這兩個黃金地塊如果掛牌入市,至少能給政府帶來32億元的收益,但雨花區舍棄這種簡單賣地模式,選擇自主開發建設安置區?!庇昊ㄍそ值擂k事處副主任謝鐵羅說。
回遷房萬一不建了咋辦?
先建好安置房,打消顧慮
“以前是人等房,現在是房等人?!?月初,石馬村第四批征拆村民在村里的組織下去參觀安置小區中城苑,村民蔣紅霞笑著說,以前拆遷,大多是村民先把地騰出來,政府補助臨時過渡安置費,再等幾年新房建好后,村民才來看房、收房?!霸蹅兇迨窍冉ê冒仓梅?,打消我們的顧慮?!?/p>
高樓身著米色和咖啡色相間的“外衣”,簡約又時尚,樓與樓之間點綴著苗圃花園,綠意盎然,麻石板路一側還有雅致的廊亭供居民休憩。
“村里集中招租的商業用地在哪里?”蔣紅霞問出村民最關心的問題。
石馬村在征拆之初,原本按照當時的政策是“80+5”模式,即每個人獲得80平方米的住宅面積,外加5平方米作物業商業面積。村民反對,希望能有商業保障其生活來源。
雨花區立刻組織專班討論,最終,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把模式變為“50+30+5”,即人均50平方米的保障住房,人均獲得30平方米的公寓和5平方米的商業物業面積。公寓和商業面積由村里集中劃定區域,并委托專業機構招商運營。
不遠處,兩座公寓拔地而起,臨街店面風格統一,貼著招商電話??吹竭@里,蔣紅霞與村民相視一笑:“有專業運營團隊,我們坐享租金,心里踏實?!?/p>
在雅塘片區自然村,另一批村民在安置小區頤景苑穿梭?!胺孔觿偼瓿芍黧w建設,我們帶著第三方機構來驗收?!贝迕癖R福清說。
“建設全過程我們接受村民監督,提出異議后我們也會積極整改?!鳖U景苑建設單位之一雨花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頤景苑將在明年交付。
過去幾年,雅塘片區累計投入100余億元,持續推進路網完善、拆遷騰地、村民安置等。目前已拉通“兩縱三橫”路網格局,徹底改變了京廣鐵路、二環線將片區南北割裂,進出只能靠韶山路的困境。
拆遷后經濟來源在哪里?
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和現代服務業
從安置小區景塘家園出門500米,便是雨花區五江天街網紅打卡地。夜幕降臨,街上人頭攢動,或懷舊或時尚的餐飲門店扎堆。距離五江天街不遠處,便是城市綜合體萬坤圖財富廣場。
景塘家園安置的是雅塘片區井塘村3000多戶村民?!拔褰旖?、萬坤圖財富廣場,都是我們村集體資產。我們每人每年有9000多元分紅。”村民彭斌說。
這得益于當時制定的征拆政策,在確保就地安置后,村民將置換土地集約化運作。
2013年,井塘村成立長沙鑫美景投資有限公司,并按照“生不增、逝不減”的原則,完成股權量化固化,村民變身股民。
“從以前的種菜到現在‘種樓’,要帶領村民改變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和現代服務業?!本链妩h委書記張旭說。
2018年,井塘村獲領湖南首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身份證”后,井塘村“甩開膀子加油干”。
目前,井塘村自持的商業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近3年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長7%以上。
“井塘村走出了征地拆遷后村民自主運營、發展產業的路子。這給城市更新如何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作出了有益探索?!敝x鐵羅說。
村里產業有了,但產業能持續多久,直接考驗著村支兩委的水平。這兩年,雨花區頻頻組織村支兩委走出去學習,并嚴格選配班子成員。以雅塘片區為例,村支兩委學歷要求“螺旋式”上升,而年齡80%在40歲以下。
“一支有責任心、有水平的班子,才能帶領村民走得更遠?!庇昊▍^委副書記、雅塘片區項目征拆指揮部指揮長余宏卿說。
【調研感言】
用誠意換來百姓滿意
歐陽倩
城市更新是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階段。一些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必然涉及拆遷。但征地拆遷并不能“一拆了之”。走“一拆了之”老路子,對群眾意愿和訴求充耳不聞,只會讓城市更新走偏走樣,丟失“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的宗旨。
雅塘片區在城市更新推動之時,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建設完成之后,又給予了居民發展的自主權、參與權。像石馬村還沒騰地,先建回遷安置房,打消顧慮;自然村,村民直接到現場來監工;井塘村,村里集中開發,帶著大伙奔富裕……政府用誠意換來百姓的滿意。
雅塘片區的城市更新是政府對城市資源的二次調配。先甩掉“城不城、村不村”的容貌,把路修好、把房建好,再導入產業。只有產業活躍,才能留得住人,村民生活才更有保障。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一個細節,上世紀70年代,石馬村石馬路兩側有許多香樟樹,是當地居民心中的綠色風景。石馬村拆遷后,雨花區將這些樟樹移栽至跳馬鎮。待石馬村安置小區建成后,再將老樟樹回遷,用這樣的方式為村民留下鄉愁。
這樣的情懷和細膩,何愁得不到百姓支持和擁護?
作者:歐陽倩
責編:榮庭芳
一審:封豪
二審:王晗
三審:周小雷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