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上元縣崇禮鄉有一土山,為謝安隱居之所。
開元十四年(726),唐朝最璀璨的星子李白也踏上了這片山林,此時六朝已成陳跡,李白隔著數百年的月色,望見了謝安的衣袂。而李白與金陵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李白一生去過很多次金陵,或許他沉迷于金陵溫柔的煙水,又或許他在隔著百年的光陰窺探著六朝的吉光片羽。無論何種原因,他都在開元十四年的那個春日,踏進了這座寫滿金粉氣的城池。
(相關資料圖)
入金陵的開始,他登上西樓,眺望城池明月。遙想昔年吳越國已成泡影,就連六朝的人事都只能活在筆墨之中。他想起的第一位舊人,是寫下那“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謝朓: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同樣的夜晚登樓,同樣的亙古月光,時空在這一刻將六朝與盛唐重合,讓這位憑欄望月的醉客,依稀感覺到風雅的殘存。
然而言六朝,必然談王謝。除了對謝朓的贊頌,李白還用了不少筆墨去追憶蘭亭雅集中名噪一時的瑯琊王氏。就在同年,李白寫下《題金陵王處士水亭》,重新講述瑯琊王氏父子的魏晉風度:
王子耽玄言,賢豪多在門。
好鵝尋道士,愛竹嘯名園。
東晉時期,山陰縣玉皇觀有位老道士,想要一本王羲之手書的《黃庭經》。但王羲之的書法名滿天下,貿然求字恐怕無功而返。后老道士打聽到王羲之愛鵝,遂自己精心養殖了一批白鵝,每日都在王羲之郊游處放養。終于有一日,王羲之碰見了這批白鵝,想要買下來。老道士趁機求取《黃庭經》,王羲之也欣然書就,換得了心愛的白鵝。
王羲之愛鵝,而他的五兒子王徽之卻是名副其實的竹癡。裴啟《語林》中載,王徽之曾暫寄旁人的空宅小住,而住下的第一日便命人栽種竹子。旁人都不解他只是小住,何故如此麻煩?王徽之便道:“何可一日無此君?”不僅住處需要有竹,連路過竹林時,王徽之也要留下欣賞一番。他曾經過吳中,聽聞一士大夫家有一片好竹,便自去竹中,吟唱良久。主人知曉王徽之到來,特意灑掃庭院想要與他一敘,誰料王徽之吟唱罷后,也不與主人打招呼,徑直便準備離去。主人大怒,命人關閉大門,這才留住了王徽之與之一敘。王徽之也因此留下了“愛竹嘯名園”的佳話。
若說謝朓和王家父子是李白對魏晉風度追慕的具象反映,那謝安則是李白一生敬仰的政治偶像。在李白第一次踏入金陵城時,他便以濃重的筆墨來贊頌這位傳奇的名士: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后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
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東山吟》
他效仿謝安攜妓東山,卻并非只是追慕他身上超然的風度,而是渴望能夠和謝安一般,“高臥東山四十年,一堂絲竹敗苻堅”。李白并非出世之人,相反,他比旁人更加渴望能夠進入朝堂,施展自身的抱負。因此,他沿著謝安的軌跡隱居,為自己造勢,最終走向朝堂。
李白是商人家庭,無法走傳統科舉之路,因此只能另辟蹊徑,借隱居來為自己提高聲名。而隱居的這段時間,他為迎合統治者的喜好,跟隨道士元丹丘研究道教,最終靠元丹丘與出家為道士的玉真公主而在唐玄宗面前掛上了名。
天寶初年,李白抵達長安,入翰林院做了幾年翰林學士。這一時期的翰林學士并不像之后那般整肅,更多時候,他們是作為陪皇帝玩樂的玩伴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宴席當中。李白則是因自己的詩名而被玄宗所用。
這一時期,李白的人生大起大落,他從開始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到后來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他自由散漫的性格,魏晉名士的氣質,注定使他不能為朝堂所容。因而天寶三載(744),李白被賜金放還。
離開旖旎的長安城,李白繼續漫游。此時,他又想起了金陵,又想起那位高臥東山的謝安: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
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
——《憶東山二首》
他再度回到金陵,然心境早已和開元年間大不相同。經歷過朝堂的起落后,他并未被這段不成功的入仕消磨信心,反而更加明確地寫下了自己的未來規劃:
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
他不再以隱居為借口,而是直言希望如謝安一般為蒼生而奮起。他開始努力為自己尋找機遇,而這一機遇于至德元年(756)終于到來。
至德元年(756)對李白來說是改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安史之亂已爆發許久,唐玄宗躲在西南,命自己的太子李亨北上,派自己的二十五子永王李璘東巡金陵一帶。永王李璘在接到詔書后迅速整裝,并派人請這位詩壇名家李白來為自己寫詩。
李白犯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他為永王李璘寫下十一首《永王東巡歌》,而這些詩歌,都將成為未來取他性命的利刃。
然而李白此時毫無察覺,甚至在經過金陵城西北的謝安墩時,他還豪氣云天的寫下一首《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來暢想自己未來的功績:
晉室昔橫潰,永嘉遂南奔。
沙塵何茫茫,龍虎斗朝昏。
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
哲匠感頹運,云鵬忽飛翻。
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
西秦百萬眾,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掃不足論。
皇運有返正,丑虜無遺魂。
談笑遏橫流,蒼生望斯存。
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
憑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
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
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
地古云物在,臺傾禾黍繁。
我來酌清波,于此樹名園。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這是李白認為自己離謝安最近的一刻,他幻想著永王李璘能夠成為下一個東晉開國之君司馬睿,幻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下一個謝安,平定安史之亂。然而這場夢開始得快,結束得也快。至德二年(757),在北方登基的唐肅宗李亨便以謀反之名處死了永王李璘。
李白隨之下獄,差點命喪獄中。多虧昔年的舊友搭救,這才免去一死。然終因自己于永王陣營創作的那些詩歌,而落得個流放夜郎的結局。
上蒼仍是憐憫李白的,他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因此才有了那首“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篇??山洑v這些后的李白,也到了自己人生的暮年。
之后,他還曾回過金陵,還曾緬懷過謝安。上元二年(761),他為友人送行,還曾寫下“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的清麗小句來追憶數百年前那位名動天下的士人謝安。然而一切終似一場大夢,李白只是做了一個與金陵有關的,漫長的夢。
他身上帶著六朝士人風雅的氣質,也艷羨著六朝名臣揮斥方遒的成就,他甚至寫下過“白本家金陵”的句子,雖然郭沫若認為這里的金陵指的是李暠在西涼所設的建康郡。但無法否認,在李白的一生里,金陵始終作為一個特別的存在游走在他的詩篇里,而李白最終,也帶著金陵名士的氣質,與世界告別。
文: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