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竹葉青春茶,傳承茶中詩意與文化

2023-03-15 11:25:17 來源:今報在線

打印 放大 縮小

俗話說:春季重養生,一年健康有保證。由于春天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開始轉盛,而春茶從大自然中來,本身就帶有新春的活力,再加上春茶特有的色、香、味,適當品飲春茶,能給人以怡心悅目的感覺。每年到了春茶上新時節,這一抹獨特的春味總讓一眾愛茶之人惦念不已。春茶是什么茶?為何總令人期待和記掛?其實品味春茶,是千百年來愛茶之人樂此不疲的一件事。這正是因為,綠茶之中屬春茶為上品。采自清明前的新茶更尤珍貴,因為此時的茶樹經過漫長冬季的磨礪,茶樹內蘊含的氨基酸、香氣等含量較高,其鮮嫩程度及品質遠高于清明后采摘的茶葉。而且春季茶樹發芽數量有限,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 “明前茶,貴如金”。

“滿甌泛泛烹春茶”“嘗羨吳興每春茶山之游”“西江一水活春茶,寒谷青燈夜撥花”等千古詩句也表露出歷代文人墨客對春茶的喜愛之情。文人常以茶會友,以茶代酒,以茶寄情,以茶明志,以茶悟道……他們對茶難解的情懷與偏好,凝聚在茶詩里,宛若璀璨銀河里的耀眼明星,源遠流長,膾炙人口。

歐陽修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茶事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安于天命的坦然。

還有以茶明志的韋應物《喜園中茶生》:“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言及茶可滌塵煩,言及茶味非凡是山中靈芝,言及茶出產自山區,言及茶園種植。

而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但是沒有一位能像大文豪蘇軾那樣于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并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情形。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寫道:“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一盞馨香,萬千感慨,嗜茶愛茶至極。

在歷史的長河中,茶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更雅化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道精神,品茶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陶情怡的過程,一種表現高尚節操的方式,一種抒發理想抱負的途徑。

秉承古人對茶的感悟,我們更應提升茶與人精神溝通的內涵,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四川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之一,峨眉山一帶是很早種植茶的地區,悠久的產茶歷史孕育出深厚的茶文化。在峨眉山有文字記載以來的4000年文明發展史中,茶文化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與道、釋、儒、武術文化,共同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觀。

源自這里的竹葉青,從萌芽開始就沾染了文化的氣息。鮮嫩飽滿的茶芽里,不僅滿含峨眉高山的春意,更承襲了上千年的中國茶史,以更時尚、年輕的方式徐徐鋪開,成為當下中國的茶文化代表符號之一。

唐代學者李善就曾描述峨眉山:“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竹葉青源自峨眉,與生俱來高端基因,又以“高山”、“明前”、“茶芽”為三大核心標準嚴守品質,樹立起了高端綠茶的品質標桿。

竹葉青茶一直致力于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多年來,堅持通過豐富的品鑒活動推廣茶文化 ,用“七碗茶湯”,娓娓道來中國茶文化,透過翠綠鮮活的茶葉讓大眾感知源自高山的自然氣息與文化深意,今年正值春茶上新之際,竹葉青更是以蘇軾邀約喝春茶的形式,用一杯散發著幽幽清香跨越千年的春茶,讓人們回想起了蘇軾等古代大豪的鮮活往事,連通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風骨。

時光荏苒,茶與詩同樣跨越千年,成為中國人內心柔軟浪漫的部分。如今又到春茶好時節,愿我們共飲一杯獨領鮮爽滋味的竹葉青茶,在春茶的蓬勃之氣中感受又一年春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