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金融科技,離不開大數據,這也是金融科技機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不過,伴隨數據指數式爆炸增長,其能源消耗問題也備受關注,如何解決能耗問題成為擺在金融科技機構面前的一道必考題。
數據能耗幾何倍增
目前,“碳達峰”“碳中和”可謂是金融科技企業常用的高頻詞匯,但具體怎么做?
說到金融科技,離不開大數據,這也是金融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有個現實問題是,從行業來看,任何一家擁有海量數據的公司,都會經歷一場能源消耗戰。尤其,伴隨數據指數式爆炸增長,其能源消耗也會幾何倍增。
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對于數據中心、網絡建設等要求很高。其中,數據中心又是公認的高耗能行業,過去十年間,我國數據中心整體用電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2018年全年共消耗1608.89億千瓦時電量,超過整個上海市用電量。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到2030年數據中心用電量將突破40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升至3.7%。在業內看來,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應是金融科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就在2021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加快工業企業綠色化改造提升,對企業開展全要素、全流程綠色化及智能化改造,建設綠色數據中心。而這,也為金融科技行業向綠色轉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自身業務完全上云
當前,數據中心已成為金融科技“碳減排”的重點關注領域,但有哪些路徑可以探索,這是不少金融科技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以馬上消費金融(以下簡稱“馬上消費”)為例,從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倡導低碳文化,到參與節能減排實踐、共建綠色生態,時至今日,其綠色低碳之路已經走了六年。
首先來看馬上消費業務的數字化、線上化。馬上消費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自開業以來,馬上消費通過24小時線上智能化服務,在數字合同及各類證明節約用紙方面已節省紙9.65億張,對應碳減排1.37萬噸。通過智能機器人客服等,節約人力/電腦用電,對應碳減排828.75噸;通過節約結清證明紙質打印,對應碳減排3.81噸……馬上消費稱,截至今年10月末,已為1.4億用戶提供全線上無紙化服務,累計減少碳排放超60萬噸。
不過,這只是明面上的數字簡單累加,隨著技術持續驅動,如何實現更輕、更智、更綠,也是金融科技企業不斷探索的目標。于是,便有了馬上消費的數據中心碳減排計劃。
對此,馬上消費的探索是,自主研發建設金融云系統,實現自身業務完全上云,并在云上建立三大中臺,通過應用容器化節約服務器數量,減少耗電量。具體來說,一是通過金融云技術,實現數據中心的第一層減排;另外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強化對數據中心的管理,進而實現第二層減排,進而推動金融機構的綠色減排任務,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
技術創新成為必選項
對于馬上消費來說,技術創新已成為助推數據中心有效實現“碳減排”的必選項。
正如馬上消費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目前,科技廣泛應用于各個金融業務環節,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分析決策以及風險預警,可以幫助金融機構盡早發現客戶是否存在風險。特別是由于金融的特殊屬性,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可為綠色金融解決資金穿透管理等問題,降低“漂綠”“洗綠”風險。
據了解,依托超1.4億用戶數據,目前馬上消費構建了超2萬個基礎決策變量、10萬個衍生變量,研發了2000個風險策略集、超500個風控模型,打造高可用的秒級風控能力,形成了綠色低碳的智慧風控決策體系。
除了自身低碳科技方案研發外,馬上消費金融還在賦能產業鏈外企業節能降碳。
以企業級綜合能源調控平臺為例,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可打通企業全流程節點業務及能耗數據,建設大數據中臺,實現企業能耗數據的數字化采集、存儲、統計分析、優化控制,進行碳排放實時可視化監控、排放與配額目標預警、碳足跡計算與分析,定向推動高碳排節點優化,形成“監控分析+節能方案”一體化閉環,實現企業自主控排、減排。
羅馬并非一天建成,可以預見,后續綠色低碳數據中心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馬上消費前述負責人說道,“‘碳中和’目標實現需要長期性科技創新提供持續動力,跳出自身產業,建立科技企業聯合體,進一步探索低碳科技研發創新可能性及成果轉化有效方案,將成為科技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方式”。
據了解,今年7月,馬上消費還發布了行業內首個《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2.0》,一方面,積極參與到節能減排的實際行動中,通過綠色化運營、倡導低碳文化等,力求在2030年實現自凈零排放。另外要促進平臺綠色消費,隨著消費者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馬上消費稱,作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正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綠色消費,已累計實現綠色消費交易額16億元,促進綠色消費48萬筆。
(北京商報記者劉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