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受虛擬貨幣監管加碼消息的影響,比特幣價格再度下跌。截至記者發稿時,多個平臺比特幣價格跌破8000美元,維持在5萬元人民幣附近;以太坊價格接近800美元關口,維持在5100元人民幣附近。過去的一周,主要數字貨幣普跌超過三分之一,比特幣價格下跌32.5%。
消息稱監管方“不排除出臺更進一步措施”
據2月4日晚間報道,去年底以來,一些境內人士轉向境外網站平臺參與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相關行為又有了死灰復燃跡象。監管機構下一步將繼續對虛擬貨幣相關行為保持嚴密關注,采取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等在內的一系列監管措施,以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報道稱,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關閉后,很多境內人士轉向境外平臺網站繼續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一些交易平臺甚至通過所謂“場外交易”的方式,撮合個人用戶之間的點對點交易。目前,日本、中國香港等都是比較常見的交易平臺移出地。
此外,境內有部分機構或個人還在組織開展所謂的幣幣交易和場外交易,并配之以做市商、擔保商等服務,這實質還是屬于虛擬貨幣交易場所,與現行政策規定明顯不符。上述報道援引監管機構的話稱,“以后只要發現一家就要關閉一家;同時,未來視事態發展情況,不排除出臺更進一步監管措施的可能。”
雖然包括央行在內的監管機構尚未對此發表任何評論,但數字貨幣圈普遍認為,這是新一輪數字貨幣監管將至的信號。
上述消息,對數字貨幣圈造成了利空影響,2月4日當晚比特幣、以太坊價格一度快速下跌超過10%。
據報道,針對交易所、ICO的監管政策近期還會陸續出臺。
場外交易平臺成為新的監管重點
在2017年9月的ICO監管風暴中,國內的ICO發行、交易被全面叫停,已發行項目或退幣,或出海尋求新的投資者。此外,受ICO亂象的牽連,國內比特幣交易所也被關停,包括比特幣中國、OKcoin、火幣網在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紛紛關停原網站,在2017年10月下旬停止交易所運行。
清理整治后,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貨幣交易量從一度占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下降到不足1%。
不過,短暫沉寂過后,2017年10月份開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價格飛漲,此前2萬元一個的比特幣,最高漲到了14萬元。虛擬貨幣交易參與人數又迅速上升。
記者了解到,在經歷了2017年9月的整治后,目前有國內背景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均為幣幣交易、場外交易。即以類似“淘寶”的形式,由平臺來為交易雙方提供擔保和撮合服務,交易雙方再通過約定好的支付方式,比如銀行卡、支付寶、微信轉賬等進行交易。
新京報記者在一家交易平臺體驗發現,在注冊完成后,可以通過平臺“法幣交易”的欄目,與出售比特幣、以太坊的商家聯系,通過事先商定好的售價購買,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行卡轉賬這三種方式付款。
新京報記者在體驗打款發現,對方收款賬號為個人賬號。
此前,據媒體報道,包括央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多部委將聯合加強對虛擬貨幣市場的整頓清理,特別是對于注冊地在境內的場外交易平臺、境內大額“點對點”的做市交易,甚至是注冊在境內但通過其在境外的網站平臺為國內客戶提供虛擬貨幣集中交易服務等將進行逐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