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全國火電加速轉型:技術革新撕掉“高碳標簽”

2025-07-16 15:36: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打印 放大 縮小
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加速崛起的當下,曾以“濃煙滾滾”為標簽的火電廠正經歷深刻變革。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速,我國火電行業已從單純的能源供給者,逐步轉型為清潔能源協同者與生態環境守護者。

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廠區。(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供圖)

技術迭代破解污染難題

“從前路過電廠得捂鼻子,現在廠區像公園。”走進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下稱“常州公司”),干凈的廠區道路兩側綠樹成排,辦公樓前花園里小橋流水景致宜人,職工子女的畫作被用作儲水井裝飾——這樣的場景,顛覆了人們對火電廠的傳統印象。

常州公司的廠區內,昔日標志性的黑煙已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閉污泥運輸系統和智能化廢氣處理設備。據介紹,該公司應用的“耦合熱泵回收閉冷水廢熱”技術,可從高溫煙氣到引風機溫升逐級回收余熱,實現能量梯級利用;全國產核電iDCS控制系統構建的安全架構,既保障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又通過智能算法持續優化機組能耗。

7月15日,常州公司二期擴建工程3號機組完成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較計劃提前44天。該機組實現“六個首次”創新集成:國內首次應用全國產核電iDCS控制系統、首次采用百萬機組高效供熱柔性回熱技術、首次集成“多路分倉+儲能粉倉”技術、首次實現百萬機組全工況自適應啟停、首次運用閉冷水廢熱回收技術、首次引入機組全生命周期實時健康評估技術。

此類技術突破并非個例。華能秦煤瑞金電廠的燃煤機組,作為國內首個應用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二次再熱機組,標志著我國高參數大容量發電領域核心控制設備實現完全國產化;廣東媽灣電廠通過汽輪機通流改造、“低壓變頻+低壓上船”岸電模式等技術升級,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達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約10.5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量94%;2022年全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19.4%、13%、11.6%。

模式創新構建循環體系

過去“大量耗煤、單向產出”的火電運營模式,正被循環經濟理念改寫。如今的火電廠,已逐漸成為區域資源循環利用的關鍵節點。

常州公司的污泥協同處置項目頗具代表性:滿載市政污泥的全封閉運輸車駛入廠區后,污泥經干化處理轉化為可燃顆粒,與煤炭混合送入鍋爐發電,焚燒產生的灰渣則作為混凝土摻合料用于城市建設。

“這種‘污泥—能源—建材’閉環,每年可消納常州40%的市政污泥,相當于減少上萬畝垃圾填埋用地。”常州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左克祥介紹,電廠的低壓蒸汽為污泥干化提供熱源,發電產生的40攝氏度溫排水則供給周邊企業用于LNG氣化,形成區域能源梯級利用體系。

從“只懂燒煤發電”到成為連接工業生產與城市治理的生態樞紐,火電企業的角色正在重塑。

系統協同重塑行業定位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火電的功能已遠超“電力供應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中,它既是穩定出力的“壓艙石”,也是靈活調峰的“調節器”,這種定位轉變推動行業向深層次轉型。

常州公司的“多路分倉+儲能粉倉”技術,將煤種切換時間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使機組能快速響應電網負荷變化,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消納提供支撐。其“全工況自適應啟停”技術通過智能化控制減少人工干預,提升機組狀態切換效率,確保火電在“啟停頻繁”的新工況下保持經濟性。

從濃煙滾滾到清潔高效,從單向消耗到循環利用,從單純發電到系統協同——全國火電行業的轉型,不僅打破了公眾刻板印象,更重塑了其在能源體系中的定位。在“雙碳”目標指引下,這些曾經的“工業巨子”正以全新姿態,為我國能源轉型和生態保護注入持續動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