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感覺非常痛苦,身體癥狀遲遲得不到緩解。其實,這也許是情緒病,即 " 軀體化 " 的心理問題。
疼痛不已,為何查不出問題?
40 歲的宋先生是一家物業公司的經理。2 年前,宋先生炒股失敗,眼看著自己投的幾支股票越來越 " 綠 ",心中煩躁不已。他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緊盯股票走勢,幻想著某一天這些股票可以有出頭之日。心情煩悶的宋先生還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妻子吵架,夫妻感情越來越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段時間之后,宋先生開始出現各種不舒服的感覺:吃飯吞咽時有異物阻塞感,飯后常感覺胃脹、不消化,睡眠質量下降,體重降低;手臂、身體還有明顯的疼痛感,有時酸脹,有時針刺感,疼痛位置不固定。
被病痛反復折磨的宋先生跑遍了各類醫院的多個科室:神經內科、消化科、耳鼻喉科、疼痛科、急診科……反復檢查心電圖、胸部 CT、上腹 CT、喉鏡、胃鏡等,均未見明顯異常。
對于陰性的檢查結果和醫生的解釋,宋先生完全不相信,經常換醫院、醫生繼續檢查,情況卻未明顯改善。后來,宋先生經人介紹,轉診至精神醫學科。經過一系列心理測量及評估后,醫生發現宋先生存在明顯的社會心理因素,且焦慮情緒評分較高,結合他的臨床癥狀、病情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等,最后診斷為軀體化障礙。
確診后的宋先生在精神醫學科接受了系統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康復治療(森田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一段時間后,宋先生的癥狀明顯好轉,疼痛感及咽喉異物感已明顯緩解,夫妻關系也因此緩和了不少,逐漸恢復了工作。
心理問題可表現為多種軀體化癥狀
臨床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患者有明顯的軀體癥狀,身體不舒服,生活、工作嚴重受影響,但是在醫學檢查中卻沒有發現病理改變,或者其病理改變與癥狀的嚴重程度不匹配。案例中提到的宋先生,各種軀體不適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心理問題。這就是所謂的 " 軀體化 " 表現。
常見的軀體化癥狀包括:胸痛、四肢痛、背痛、胃痛等各部位的疼痛,頭痛、頭暈、運動障礙、乏力、昏厥等神經系統癥狀,腹痛、腸胃功能紊亂、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以及心悸、胸悶、胸口壓榨感等心血管系統癥狀。
軀體化癥狀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與生物、社會、心理相關。個體經歷了創傷事件(如身體或精神虐待),又或者處于高度壓力(如工作壓力)之下,會導致皮質醇等激素水平升高,從而使機體免疫系統、情緒等出現變化。
宋先生就是因為炒股失敗與夫妻關系不和帶來的雙重壓力,出現了軀體化癥狀。所幸經過藥物、心理、康復等綜合治療后,他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最終痊愈。
多關注心理感受,早治療早康復
軀體化癥狀的患者往往還具有一定人格特征,可能與童年的情感忽視有關,早年潛抑下來的 " 器官語言 " 被激活和重現?;颊咄ㄟ^軀體化癥狀形成心理防御,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沖突轉換成內臟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
此外,這類人群情緒管理能力較低,不擅長處理負面情緒,可能只懂得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忽略自己的心理感受,以至于只留意到情緒病的生理而非心理癥狀。
傳統生物醫學模式認為,生病只是一種生理方面的病變;而 " 生物 - 心理 - 社會 " 的醫學模式認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三方面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當你或你身邊的人有軀體癥狀表現,應及時發現這些癥狀相關的心理問題,積極求治,以盡早康復。
一般來說,存在軀體化癥狀或診斷有軀體化障礙的患者,建議到精神科求醫,接受正規、系統的評估及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藥(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帕羅西汀等)、抗焦慮藥(如坦度螺酮、丁螺環酮等)。
心理治療根據不同的情緒誘發因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癥狀是由負面思想、不良認知等導致的,可采用認知行為治療;如果與心理防御機制有關,可以考慮精神分析治療;如果與夫妻關系、家庭結構有關,可以考慮家庭治療??祻椭委熤饕ㄉ镏委煛⑸锓答佒委?、放松訓練、音樂治療等。
作者:陸崢(同濟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唐聞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