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投用學校23所,新增學位數23880個;內培外引省市名優教師186人;引進14名教育專家為首批余杭教育智庫專家……這一項項喜人成績,是余杭區以“奮進之筆”寫好教育“答卷”的最好印證。
今年,余杭發布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計劃,旨在打造成為全省示范、全國領先的“未來教育”高地。回顧教育“奮進”之路,從過去的“有學上”到如今的“上好學”,從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余杭教育走出了一條奮力拼搏的“崛起之路”,為全區人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
奮進而為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學校不僅環境好,科技十足的航空研學館讓人眼前一亮!”秋季開學,余杭區瓶窯鎮第二小學正式啟用,花園式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滿足了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讓不少家長紛紛點贊。
要說今年來余杭教育的發展變化,教育投入無疑是一大亮點。
倉前云溪幼兒園、海辰幼兒園、倉前云溪小學、海辰中學等23個中小學校與幼兒園新建及改擴建項目如期竣工,合計新增班級572班,新增學位數23880個。
據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余杭計劃開工17所學校,已有12所開工;計劃竣工19所學校,實際已竣工投用23所。完成16所小區配套民辦幼兒園轉為普惠性幼兒園,普惠遞增率為9.28%。
高投入的同時更追求高質量發展,瓶窯鎮第二小學建設航空航天研學館,創建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海辰小學啟動書香校園活動,打造溢滿書香的校園文化,中泰中學探索“三精課堂”,開展減負提質的生動實踐…… 本學期,余杭新學校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計劃,迅速找準定位,一校一方案,高水平推進創建標桿學校。
“1388”奮進計劃中提出,將在5年內建設100個以上學校項目。如今,建在哪?怎么建?目前也都有了初步規劃,余杭初步完成《余杭區“十四五”教育項目布點計劃》《余杭區學校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編制。
未來5年教育資源如何布局?據介紹,對于學齡人口增幅不大的鎮街,教育投入主要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對于人口增長較快,學齡人口呈快速增加態勢的鎮街,教育投入主要以新建、擴建學校為主,盡可能加大教學設施的學齡人口承載量;對于生源相對穩定的鎮街,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學校的改擴建等提升工作。
在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同時,余杭區也在辦學質量不斷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學前教育三年“蔚藍計劃”深入推進,3所幼兒園創建為省一級幼兒園,省一、二級幼兒園總數達157所,優質學前教育覆蓋率達96.8%。中小學“三年強基計劃”和“初中提質強校行動”下,4所初中學校被列入浙江省2021年初中學校提升培優行動。
乘勢而上 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匯聚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等于0.03。”11月26日,倉前中學博士大講堂正式開講,杭州師范大學理學院孫慶友副教授以趣味的數學公式激勵學生,并帶學生深入了解數學之美。
“博士大講堂是倉前中學與杭州師范大學深度合作的產物,是兩校聯手合辦的‘創想研究院’課程之一。乘著余杭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計劃的東風,學校和杭師大充分挖掘博士資源,逐漸形成了以“榜樣學習”“博士大講堂”“項目化學習”為核心的創想研究院“三位一體”實施路徑,為新時代創新公辦初中育人載體努力探索著。”倉前中學校長龐仿英介紹。
8月,余杭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大會上,成立了名校教育合作聯盟,意味著合作辦學在余杭掀開新的篇章。事實上,在加快合作辦學的進程中,今年余杭區可謂捷報頻傳。
依托名校教育合作聯盟,余杭深入推進杭州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幼兒師范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等高校合作,謀劃舉辦一批附屬學校。此外,深化名校集團化辦學,推動省市優質教育資源向余杭延伸,同時引進上海徐匯區等13所學校,采用聯片結對的形式,與區內閑林中學等學校合作。
在加快提升區內學校辦學品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道路上,除了注重高層次開展合作辦學行動,引入國內頂級教育資源進行合作辦學,余杭區通過名優教師培養、教育人才引進,為余杭優質教育持續加碼。
以教育奮進計劃為契機,余杭聘請鐘秉林、尚俊杰、孫元濤、尚可等14名教育專家為首批余杭教育智庫專家,對全區“未來教育”發展進行全面研究指導。
另一方面,余杭區教育局持續完善高層次教育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著力提升余杭教育發展的硬實力。繼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奮進大會引進12名教育領軍人才成立工作室, 12月4日,余杭區又有9個“特級教師工作室”在余杭第一中學掛牌成立。
據了解,今年,余杭區已引進省市級名教師、名校長46人;培養省市名優教師57人,市教壇新秀78人,5個正高級教師,共計186人,完成5年引培市級以上名優教師500名任務的37.2%。余杭新招聘553名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182人,占比33%;985、211和雙一流高校畢業生98人,占比17.8%。
下一步,余杭教育將聚焦優質均衡,從擴充資源、強化師資、提升質量等方面,深入推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學校特色發展,拿出實招加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工作的力度,譜寫好余杭教育奮進新篇章。
(王嵐 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