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海外投資機構正用手中的“真金白銀”點贊中國經濟。
在融通基金總經理張帆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兩幅醒目的基金產品海報。兩只基金名稱分別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圈基金”和“深圳創新基金”。這是融通基金的日方股東日興資產在日本募集的中國概念基金產品,合計規模超過10億美元,投資A股市場。
同上述兩只基金類似的北向資金,正在成為A股市場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截至9月26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達2371.76億元,在上證指數跌破3200點的半年內,凈流入1970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1997億元。
風物長宜放眼量,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富達、惠理、橋水、施羅德等海外機構看來,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中國勢不可擋,唯一正確選項是,堅定對中國未來的信心。
不畏浮云
與潮涌般的北向資金相對應的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持續推進。6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措施,調整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相關外匯管理政策,取消了相關資金匯出比例限制、本金鎖定期要求,并允許QFII、RQFII對其境內投資進行外匯套保;7月8日,證監會宣布符合規定的外國投資者可以開立A股賬戶。此外,更多境外機構有望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籌資,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步伐加快。
金融開放帶來的效應是外資金融機構“一呼百應”。截至8月份,已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安中、橋水、元勝和畢盛等14家知名外資機構,先后在中國取得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的信息,在這14家外資私募中,已有11家發行了產品,且大多以投資A股市場為主。
野村證券、瑞銀證券、摩根大通等機構相繼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野村證券任命陸挺為野村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此前的職位是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
今年5月份,中國同意給予日本2000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日方機構申請熱情踴躍。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稱,他多次拜訪的華爾街外資機構今年對A股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往年,并表示未來會加大配置A股比例。
楊德龍分析,外資是否投資A股,主要看三個方面:一看國際化程度,二看開放程度,三看投資價值。
從國際化程度看,A股自今年6月1日起被正式納入MSCI,初始納入因子為5%。9月26日,MSCI表示將就上調中國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征詢意見,擬將中國大盤A股的納入因子從5%增加到20%。A股被納入富時羅素國際指數也在既定進程中。從開放程度看,滬港通、深港通開通后,外資進出通道基本打通,外資的加速布局,表明他們認同當前A股的投資價值。
此外,滬倫通腳步也在加快,9月25日,華泰證券擬發行首單GDR(全球存托憑證),募資不低于5億美元。外資配置A 股市場的渠道在不斷拓寬、限制不斷減少。
意在長遠
本月初,安信量化優選股票基金創下公募基金發行最慘淡記錄,5天募集期個人投資者僅認購2.6萬元。在國內投資者普遍悲觀的情況下,外資機構緣何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景順縱橫認為,A股市場調整主要源于對不確定性因素的擔憂,但是放在更長時間看,很多行業仍然呈現出較強的確定性增長機會;施羅德認為,A股市場擁有眾多創新及快速增長的公司,能夠受惠于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及高增長率。中國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某些科技制造商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在近期市場調整后,A股估值已經具有吸引力。
“貝萊德中國A 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今年5月11日成立后,一次性建倉A股股票。
歷史經驗顯示,海外機構投資者通常在行情低迷、估值較低的時候大膽增持A股。2005年初至2018年3月23日期間,A股歷經多輪牛熊轉換,QFII的年平均收益率高達22.43%,在基金、保險、券商、銀行、社保等機構投資者中排名首位。
2014年度公募混合基金冠軍、長樂匯資產董事長張小仁認為,內外資本看待A股異同,根源在于看待問題的方式。境內投資者很大程度上屬于“長期問題短期化”,但市場擔憂的長期潛在問題可能并不存在,能夠在發展中解決好。海外投資者則是“短期問題長期化”,更看重改革和去杠桿政策帶來的長期意義。畢盛投資表示,對市場中長期保持樂觀,“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會進一步推進改革措施,促進經濟轉型,從而實現經濟中長期的穩健增長。”
最近一年來,融通基金接待了不少外資機構。張帆發現,外資機構投資中國興趣飆升,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深圳的繁華,讓外資機構感觸頗深。
從融通基金辦公室望向窗外,深圳華僑城美景盡入眼中,外資機構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勃勃生機,也增強了布局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