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農民,今后種菜有“高人”指點。4月21日,蔬菜博士(專家)指導工作站在金積鎮正式揭牌,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的專家將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培訓示范引領,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樣的指導工作站,利通區一共計劃建成并完善9個。
作為寧夏唯一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縣區,它之所以如此“高調”,一方面因為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一方面因為寧夏農林科學院的技術支撐。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就是產業振興、科技振興。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是利通區手里的“王牌”。
資源優勢+科技支撐
“大家如果提前半個月過來,就會看到我們國內的苜蓿葉片大、返青早,跟國外品種對比特別明顯。”寧夏農科院動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婷說。
利通區高閘鎮優質苜蓿種植基地,舉目之處皆濃綠。介紹起優質牧草品種選育及苜蓿種植技術推廣情況,高婷臉上寫滿自豪。
當日,寧夏農業農村廳、寧夏農林科學院、吳忠市利通區政府聯合召開“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現場推進會”,集中觀摩了奶牛養殖、拱棚西瓜、設施辣椒等院地合作項目。
黃河之濱,水草豐美,山河靈秀。地處寧夏平原腹地的吳忠,發展農業可謂“老天賞飯吃”。2021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利通區成為寧夏唯一入選縣區。
如何擦亮這塊“國字”招牌?當地跟科技要答案。
當年11月23日,利通區人民政府就與寧夏農林科學院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今年又緊鑼密鼓地召開兩次推進會,先行縣建設邁入實質性創建階段。
用寧夏農科院黨委書記羅成虎的話說,這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我們要以此為抓手,在實踐中探索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新機制與新模式”。
該院迅速組建草畜產業、園藝產業和優質糧食產業3個專家團隊,聚集了園藝所、動科所等6個對口研究所的23名技術專家,組織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等工作。
組織保障+機制創新
“利通區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來,通過科技支撐,奶牛良種繁育、設施農業種植、草畜產業一體化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利通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鄉村振興局局長辛建平如是說。
舉一綱而萬目張。成績的取得源于支撐有力的組織保障機制。
雙方圍繞共建實施方案提出了“1788”工作推進機制,即實現1個共建目標,聚焦利通區奶牛、瓜菜、優質飼草等主導產業實施7項重點工程,按照農業農村部“八個一”任務要求完成8項共建任務,創新落實8項共建機制。
記者注意到,8項共建機制中,很多都是新提法。
如“農業科技導師幫帶制”,搭建平臺組建專家團隊,把產業領軍人才、農業專業人員和“鄉土人才”當作幫帶對象,針對性進行指導;“農業科技首席專家制”,讓農科院專家入駐農業高新企業、特色產業鄉鎮等任首席專家;“農業科技現代化示范鄉村評比制”,使鄉村科技具有競爭性、規范性、周期性、動態性,顯著改變鄉村治理結構和效能。
在寧夏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劉煒看來,此次雙方合作是一個“升級版”。
原來早在2016年,寧夏農科院就與利通區簽署了院地合作協議,在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有著很好的合作基礎。“接下來就是如何利用建設先行縣的機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強交流。”他說。
高位推進+常態對接
更深遠的合作,必然在產業領域。
據寧夏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晁向陽介紹,利通區圍繞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生產模式升級等7個方面謀劃了49項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97.07億元,其中今年計劃投資22.635億元。
“我們將聚焦奶牛、蔬菜兩大重點特色產業,開展5G觀光牧場、鹽堿地改良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對于已經謀劃好的項目,利通區要一項一項抓好落地。”晁向陽指出。
高位推進后,便是常態化對接。
目前的西北,陸地西瓜還未上市,然而走進利通區高閘鎮高閘村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連棟拱棚,翠綠的西瓜已在藤蔓間探出腦袋。
“為什么這個棚里的瓜這么大?我們有一項技術叫‘四膜覆蓋’,每加一層膜,溫度會提高兩三攝氏度。給農戶提供了能監測溫濕度的儀器后,他們通過手機App就能查看,隨時調整。”寧夏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研究員于蓉說。
該所與高閘村已經合作了5年,專家們引領帶動農民開春種西瓜,西瓜收完種辣椒,示范區每畝年純收入達2萬元以上;機械化水平從29%提高至67.8%,每畝節本增效1800元以上。
“下一步,我院將整合項目和人才資源,發揮技術和成果優勢,持續支持利通區發展。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與利通區雙向考核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多出、快出農業科技成果的熱情。”寧夏農科院院長劉常青表示。
(記者 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