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2日,半月談記者報道了“量身定做的教育:這些校園出現‘個人課表’”一文。文中提到,“咚咚打擊樂”“探穹無人機”“攀巖小明星”等一系列新穎的課程出現在了特需學生的“個人課表”中;個別化診療室、原創繪本工作坊、音樂治療室等多樣化的空間設施為特需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立足兒童差異化、教育多元化發展帶來的新希望和新要求,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嘗試將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融合,積極探索多種融合方式,促進普通兒童和特需兒童共同發展,實現“雙向奔赴”,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融合教育在滿足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同時,促進普通教育深入改革、提質增效。過去,“隨班就讀”雖能解決了一部分特殊兒童的入學問題,但結果往往是特需學生被動接受普通教育。將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融合,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充分尊重特需學生的需求與意愿,使特殊兒童在平等包容的環境里樹立信心,充分激發自身潛能。同時,融合教育也對普通學校的課程設計、師資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促使教育工作者大膽探索,廣泛提升教學水平,帶動整個教育體系高質均衡發展。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單單依靠學校的力量,必須要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合力下功夫。
以政策促融合,明確發展目標路徑。要統籌施策,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上的指導和管理作用。一方面,結合融合教育的發展實際,健全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支持,明確各級組織機構的義務和權利,制定科學的評估評價制度,督導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落地落實;另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多方資源,設立融合教育專業,創立融合教育先行示范區和研究基地,利用高新科技賦能融合教育,推動融合教育學科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
以改革促融合,提高教育質量成效。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當積極探索融合教育發展方式,深入改革,實現普特融合、以特促普。譬如,從源頭上加強專業教師供給,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突破融合教學、科研、評估等方面的瓶頸,夯實融合教育發展基礎;改善教學設備設施,建立無障礙設施和資源教室,用表演、藝術、體育等別出心裁的教學活動,鼓勵普通和特殊兒童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促進學生德智體全方位發展。學校教育方式改革的步伐,傳遞出促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以更新促融合,形成良性互動體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融合教育不僅是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教育,也是推動家長更新觀念、協同教育的過程。在融合教育環境下,許多特殊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特殊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倍感擔憂,一些普通兒童的家長也會因擔心孩子受到影響而拒絕孩子與特殊兒童交往。只有通過學校、社會輿論等的宣傳引導,幫助雙方家長充分認識融合教育在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益處,消除自身抵觸情緒,轉變教育觀念,才有可能形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良性互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質量發展融合教育,已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實踐,更需要我們以教育觀轉變為引領,以政策支持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教育體系現代化,努力使“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成為現實。
稿源:荊楚網
作者:郭雨昕(武漢江漢區)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