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媽媽及時輸上有效的血小板!”近日,患者家屬蔡先生將一面繡著“用科學守護生命、用敬業傳遞愛心”的錦旗送到了武漢血液中心輸血研究室,感謝該科室工作人員通過血小板基因數據庫,為其81歲的母親找到了基因相匹配的血小板。目前,經過5次“精準”的血小板輸注后,患者的臨床出血癥狀得到了有效控制。
患者隨時有出血風險
去年3月,蔡先生的母親李婆婆(化名)被查出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后在北京、武漢的多家醫院治療。治療期間,李婆婆的血小板計數特別低,一度下降到個位數,幾乎每周都需要輸注一次血小板。多次血小板輸注后,李婆婆體內產生了血小板抗體。尤其是今年5月以來,血小板輸注效果越來越差。即使輸了足量的血小板,血小板計數升高也不明顯,形成了惡性循環。輸注血小板的間隔期也越來越短,從最初的每周1次到每4天輸1次,甚至出現輸注完全無效的情況。病人也因此出現大面積皮下出血性紫癜,一旦體內出血,就十分危險。
【資料圖】
蔡先生在臨床醫生的建議下,來到武漢血液中心申請血小板基因配型。武漢血液中心輸血研究室工作人員立刻對該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血小板基因分型實驗,出結果后立即搜索血小板基因數據庫,發現獻血者王先生(化名)的血小板基因與該患者相合,另還有幾位基因配合的獻血者。
51歲的王先生是供電公司一名普通員工,也是一名固定獻血者。平日,只要身體、時間允許,間隔期一到,他就會來血液中心獻血。他的血小板基因信息已加入了武漢血液中心血小板基因數據庫。得知自己的血小板基因型和李婆婆配型成功后,王先生專程為李婆婆獻出自己的血小板。
5月27日,李婆婆第一次輸注了與其基因相匹配的血小板,血小板計數迅速提高。在保持每隔7天輸注1次血小板的頻次、連續輸注5次后,李婆婆病情漸漸穩定了下來。
“真要感謝武漢血液中心能為患者精準定位、找到基因相匹配的血小板?!睋钇牌诺闹髦吾t師介紹,由于李婆婆年齡較大,目前是保守治療,進行了5次血小板配型及精準輸注血小板治療后,效果比較明顯。現在輸血小板次數明顯減少,這既減少了血小板輸注的不良反應,也為患者節省了費用,同時杜絕了血小板資源浪費的問題。
蔡先生表示,今年年初他也獻了一次全血,下次還要獻成分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社會。
基因數據庫篩選匹配血小板
李婆婆是眾多需輸注血小板患者中的一員。為了讓患者們用上與各自基因匹配的血小板,武漢血液中心早就瞄上“精準配合血小板”。 “我們將固定血小板捐獻者的血樣DNA低溫長期保存,將他們的HLA、HPA基因型建成數據庫,為患者血小板配型提供信息,”武漢血液中心輸血研究室主任沈鋼介紹,自2012年以來,中心輸血研究室就跟隨國際技術前沿,著手血小板基因數據庫項目的研究。從2019年起至今,中心正式篩選并建立了庫容為1516份的血小板捐獻者HLA/HPA基因數據庫,目前規模還在逐年擴大中。
據了解,武漢血液中心作為首批中國血小板基因數據庫協作組成員,組建了血小板基因數據庫,是湖北省唯一的血小板基因數據庫?;颊咧恍柰ㄟ^就診科室或輸血科聯系武漢血液中心,血液中心就會對患者血小板進行HLA、HPA基因分型,并在血小板基因數據庫中搜尋與之匹配的獻血者,為臨床精準輸血提供可靠的保障。今后,數據庫還將逐步實現從申請、檢測、搜尋、結果發布和入庫數據管理的全面信息數字化管理。
“血小板基因數據庫項目的最終落地是以廣大固定獻血者的無私奉獻為前提的。”武漢血液中心血小板基因數據庫工作人員表示,由于血小板的保存期只有5天,大多數情況下,基因配型的血液是臨時招募而來。成分獻血者的間隔期為14天,如對應的患者大約7天就需輸注一次血小板的話,當其中一位適合的獻血者間隔期未到時,就需要多個基因配合的獻血者提供血小板。因此只有更多獻血者的加入、建立更大規模的血小板基因數據庫,才能保障更多患者的需求。
據悉,血小板輸注是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腫瘤放化療等引起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因此開展血小板精準輸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實現安全、及時、有效地輸血目標、提升臨床輸血技術水平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