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
近日,知網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一則消息: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發布公告稱,“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依法合規經營,創新發展模式,承擔起中國知識基礎設施的社會責任”。
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對知網依法立案調查,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也傳遞出鮮明的信號:平臺企業要依法規范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官網資料顯示,知網是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NKI)的概念,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于1999年,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項目。海量的文獻數據、豐富的學術資源,讓知網成為學者、學生等群體的必備選擇。目前知網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收錄了大量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然而,從知名老教授狀告知網侵權事件,到中科院因千萬續訂費而停用,再到近日知網被判向周秀鸞教授賠償相關作品單篇2100元至2400元不等,知網一次又一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隨著人們的維權意識增強,圍繞其“不尊重知識生產者”“高額收費”“坐地起價”“涉嫌壟斷”等一連串問題,引發公眾質疑不斷。
知網的發展獲得了國家大力扶持,知網上的學術資源,更是凝結著廣大學者的智慧和汗水。但是,知網的經營模式使其在過度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用戶數據庫采購費動輒上百萬、訂閱費連年上漲,已不見其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初心。
知識是寶貴的,但知識的寶庫,不該淪為平臺“躺著掙錢”的“搖錢樹”。對知網進行調查,正如九旬教授趙德馨所言,是“希望知網能辦好”。知網應當積極承擔起學術交流、知識共享的社會責任,尊重知識產權,摒棄暴利思維,在商業利益與公共屬性之間取得平衡。知網的“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在具體的整改措施中讓每一位知網用戶感受到平臺的誠意,真正做到“承擔起中國知識基礎設施的社會責任”,促進學術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