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吊裝三峽水電站1500噸發電機轉子,到世界最大百萬千瓦機組2300噸發電機轉子,今年47歲的梅琳在起重機駕駛員這一平凡崗位一次次向世界之最發起沖擊。
2021年4月25日,世界最大在建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右岸廠房再一次成為焦點。
“開始起吊!”上午9時20分許,對講機響起指令。外徑16.5米,高4米,重2300噸的白鶴灘水電站13號機組轉子,即將吊裝就位。
位于20多米高的橋機操作室內,梅琳沉穩熟練地移動著操縱桿,重達2300噸的13號機組轉子被兩臺1300噸橋機并車穩穩“抬”起,起吊、平移、降落......伴隨著轉子上的銷釘孔與定位銷釘精準對接、緩緩就位,轉子吊裝圓滿成功,歷時近2小時。
承擔這一吊裝任務的,就是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公司白鶴灘機電項目部橋機班班長——梅琳,獲得了大國工匠、湖北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我的眼睛就是尺”
4月23日,梅琳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自己的“絕活”——憑借多年練就的“手感”,便可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毫米級”千噸重物的精準吊裝。
“橋機吊裝工作很多時候是最大重量與最小距離的碰撞,”梅琳說,“2300噸,直徑16米的轉子在落入機坑時與定子之間的周間隙只有42毫米,二者不能有絲毫的觸碰?!?/p>
當轉子進入機坑后,每次“點動”只能是1毫米左右的距離。在高空中,無法看見機坑中的具體情況,她只能豎起耳朵聽抱閘打開的聲音。聲一動,手就必須立刻歸零操作桿。
“就像‘抓娃娃機’一樣,我們要通過操作手柄在空中穩穩控制住‘鉤子’”梅琳坦言,作為發電機組最重、最大的核心部件,轉子最考驗功力。這個由上萬片磁軛鋼片疊成的“萬層餅”,轉速可達每分鐘111圈。
在精準高效的“安全戰”中,要想把移動距離控制在毫米以內,時間、方向、距離須無有紕漏。
起重機結構厚重復雜、應用場景多變,要想協調相應各機構動作,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往往需要“眼腦手”靈活并用。
“我的眼睛就是尺、手就是操縱桿、耳朵就是計時器?!彼ΨQ,不同的作業場景、不同的橋機都有自己的“脾氣”,只能夠“憑感覺”。
起止時,操作桿存在3到5秒的延時,必須預留出時間差。若待到感知到車動再回零,便會導致搖擺、漂移。
“感覺到了,必須干脆,一秒都猶豫不得!”梅琳說,“手感”其實是多年“肌肉記憶”被喚醒,技術提升的路上沒有捷徑,唯有勤奮可以成就。
在她還是一個新手的時候,始終控制不好鉤子,經常造成物件晃動,“累”得一眾地面操作人員驚呼奔跑。那時,她做夢都會夢到這一幕。
為練好基本功“穩鉤”,下班后,她反復練習吊裝盛滿水的水桶。不知灑了多少水,到最后,無論同一桶水“吊裝”多少個來回,她都能做到滴水不灑。
“落子無悔”的人生
身為一名“葛二代”,梅琳從小在水電站邊長大。每每仰望著駕駛室內神秘的身影,她便心生向往。
父親一有空,便會和她講述關于大壩建設情況以及他的工作體會。“國家重視水電,修建葛洲壩,造福于民。我們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干起活來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這我們的光榮和責任……”父親的話語在幼小的梅琳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1995年,20歲的梅琳從葛洲壩技工學校畢業,如愿成為一名橋機工。
即便有思想準備,剛來工地,她還是有一些不適應。水電站多建在峭壁、懸崖等偏遠之地,且工地才剛剛開建, 條件更是艱苦。
正值愛美年齡的女工們經常是“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灰”,每日所穿也都是清一色的桔色工作服。
想上廁所都必須翻鋼筋、廊道,到很遠的地方去。為了不耽誤工期,梅琳再口渴也都會控制飲水量。
成家以后,她更是自覺愧對家庭、孩子。常年工作跟著項目跑,梅琳幾乎一年才能回一次家。
為“搶”出更多陪伴孩子的時間,她下夜班后也“舍不得”睡,天剛亮便匆匆帶上孩子出去玩。
“‘搶’就是水電人的常態。”她笑著說。
如今,項目安裝調試已進入尾聲,今年七月全部機組將具備發電條件。
看著曾經光禿禿的機坑華麗“變身”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發電機組,梅琳心中滿是感動。“能夠全程參與這一項目建設,助力‘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我深感光榮自豪?!泵妨毡硎荆瑢⒗^續落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國家水電重點工程建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通訊員 謝文哲 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