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武漢市江岸區黃孝河路,車水馬龍。很難想象,行人腳底、黝黑深邃的箱涵內,有一群人正在進行地下作業。
這是正在進行中的黃孝河機場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管涵清淤修復項目,也是武漢在建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管網修復工程。
黃孝河機場河暗涵,是武漢大漢口片區重要的行洪排澇通道,流域匯水面積126平方公里,橫跨硚口、江漢、江岸、東西湖等四個區,自上世紀80年代建成以來,僅2012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清淤,經年累月的淤積嚴重影響了其行洪排澇的能力。
為不斷提升武漢市水環境質量,加強行洪排澇能力,2020年武漢市啟動黃孝河機場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項目。其中,清淤及缺陷修復管網總長64.2公里,其中圓形管道35.2公里、矩形箱涵29公里,項目完成后,將惠及大漢口片區250余萬市民。
占地不到50m的施工斷面,下有乾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穿戴好防水服、安全帽等裝備,沿施工梯下行至箱涵內,只見清淤后,箱涵內積水仍沒過腳踝,工人正在進行清淤后的止水修復和防滲工作。管涵內作業屬于有限空間作業,含有氨氣、硫化氫、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風機一刻不停地運行著,保障工人施工安全。
“原有管涵建成時間較長,箱涵平均淤積深度接近1.5m,且箱涵內普遍出現頂板腐蝕,局部甚至出現了墻體傾斜,結構存在極大隱患。”項目總工吳志炎介紹,黃孝河機場河暗涵是大漢口片區排水主干道,主干不通暢,支網和毛細血管也很難打通,主汛期來臨前,這一漢口核心區排澇通道需徹底暢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因項目施工復雜,現場還應用了清淤機器人、快拆式封堵墻、有限空間智慧管控平臺等多種高科技儀器。維護通道可實現8小時內開挖路面至交通恢復,清淤機器人也可做到400米無檢查井智能清淤。
據悉,黃孝河機場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管涵清淤修復項目預計今年5月全部完工。屆時,黃孝河、機場河將以嶄新的面貌和市民見面。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