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博士幸運換腎后寫下“感謝武大” 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李晗 周鑫)武漢大學博士生張宜梁,家庭貧困卻長期患有慢性腎炎,近幾年惡化為晚期尿毒癥急需換腎。他回到母親的老家重慶并在多家醫院登記,等待移植器官,他的導師得知后,為他在武漢的醫院登記排隊,并通過各種渠道為他爭取最大幫助,醫生也為他爭取了10萬元醫療費用補貼。3月9日好消息傳來,一個和張宜梁非常匹配的腎源出現,他立即從重慶趕往武漢完成了腎移植手術。4月5日康復出院前,他寫下“感謝武大”,向幫助他重獲新生的醫護、師生們致敬。
博士罹患尿毒癥 武大師生為他發起募捐
27歲的張宜梁是福建人,父母務農的他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但他從小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17年,他從西南大學畢業后,免試進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博連讀。作為別人眼中羨慕不已的“學霸”,張宜梁卻有鮮為人知的隱疾——10多年前他查出慢性腎炎,長期通過藥物控制病情,每年他都要去醫院檢查肌酐等身體指標。2020年底,他的肌酐值超過正常值5倍多,雙腳出現腫脹,被確診為尿毒癥,不得不住進醫院治療。出院后,靠藥物治療的張宜梁,腎功能依舊沒有好轉,肌酐指數一路飆升,去年上半年,他不得不暫停學業,向學校請假后回到母親的老家重慶,進行透析治療。
眼看病情逐漸惡化,醫生建議張宜梁盡早進行腎移植手術,心急如焚的父母打算捐腎救子,然而年過六旬父母均查出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并不適合捐腎。此時留給張宜梁的“重生之路”只有一條——在全國器官移植分配與共享系統登記排隊,等待合適的捐獻器官進行腎移植手術。
為了早日進行器官移植,張宜梁的父母為他在重慶市5家醫院登記排隊。雖然離開了武漢,但他的導師和同窗們并沒有忘記這樣一位與病魔抗爭的“張同學”。6月中旬,張宜梁的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生科院教授王琰聯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王彥峰教授,幫助張宜梁加入移植預約等待名單。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我們不愿我們的同學臥榻不起甚至離我們而去……”得知張宜梁家境貧寒,無力負擔50萬元的治療及后期手術費用。武漢大學生科院研究生會也向師生們發起了倡議書,輔導員余麗等師生在校園內支起募捐點,竭盡全力為張宜梁籌集善款。
腎移植手術成功后寫下“感謝武大”
在老師同學、親朋好友、社會各界好心人的幫助下,籌到善款27萬元,他的導師還幫助他在生科院還為其發動了捐款。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首席專家葉啟發教授得知手術費用還有較大缺口,主動與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聯系,為他爭取到了10萬元醫療費用補貼,基本湊齊了透析以及腎移植的費用。經歷了半年多的等待,3月9日晚11點左右,正在夢鄉的張宜梁被電話鈴聲叫醒,中南醫院移植登記與隨訪數據管理員羅銳高興地通知他,經過全國器官移植分配與共享系統比對,一個與張宜梁非常匹配的腎臟供體出現。張宜梁和母親立即在網上買好最早的高鐵票。第二天5點多從重慶出發趕往武漢,中午1點多抵達武漢后住進中南醫院病房。當天晚上,中南醫院移植中心王彥峰教授、范曉禮副主任醫師等醫護人員立即為他實施腎臟移植手術,手術后,張宜梁接連闖過感染關、排異關、營養關等關口,身體狀況逐漸平穩并轉回普通病房。
“沒有母校的師生和醫生們,就沒有我的重獲新生。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4月5日,張宜梁康復出院前,范曉禮等醫護人員為他送上鮮花,祝他重獲新生。張宜梁向醫護要來紙筆,激動地寫下“感謝武大”、“感謝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
范曉禮表示,張宜梁的移植手術非常成功,身體恢復情況也比預計得更好?;丶液蠼涍^一段時間休息調養,就可以重返校園繼續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