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馬清妮
通訊員 李秋霖 王璇
1月26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新天南路及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覓琴南路至五賢路段正式移交,即將通車。
項目效果圖
作為一條貫穿中法武漢生態城的重要城市通道,同時也是中法生態城綜合管廊系統的主要敷設通道,其節前竣工,將有效改善遠城區春節期間交通狀況,加快中法生態城南北路網形成,助力城市功能升級。
BIM模型節約時間近3倍
新天南路及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起于濃琴路,止于四環線聯絡線,由地上道路、綜合管廊兩部分構成。地上道路為東西走向,長約5.6千米,雙向4車道,配套建設照明、綠化等工程。綜合管廊起于琴弦路,止于高羅河西路,長約2.4千米,入廊管線含給水管線、再生水管線、熱力水管、電力電纜、通信線纜及燃氣管道等。
道路平整光潔
“以前就是一條土路,一下雨,泥巴到處都是,走路十分不方便。”得到移交的消息,易見明十分激動。作為沿線居民,也是該工程的建設者,他見證了一條泥濘小路的現代化蛻變。
2019年,項目正式開工。家住易家嶺的易見明、易見立兩兄弟,結束在外的漂泊之旅,投身“家鄉”建設。談到如今的生活,兩兄弟笑開了花。“現在路修好了,公交、地鐵也通了,回家更方便了?!?/p>
要造路,地先行。項目綿延數公里,其間穿插大量民房,還有成片的橘子林、魚塘,這使得征遷成為了擺在項目建設者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面對這一難題,項目部多次召開征拆推進會,建立了包含房屋、魚塘、管線等100余項的征遷臺賬;同時組建專業BIM小組,建立主要征拆對象的3D BIM模型,實現征拆對象虛擬場景高效的可視化、參數化和信息化,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盲目征拆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
通過科技手段,原本需要3個月征拆的工作量,縮短至不到一個月時間基本完成。
下凹式綠地美觀環保
市政工程建設,綠色環保必不可少。
建設過程中,項目采用地下管廊鋁模施工,該技術由模板、配件、支撐、緊固四大系統組成,因其自重輕、承載力高、施工簡易、施工效率高、維護成本低、成型質量好、周轉率高及環保等特點,極大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減少了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施工現場
同時,項目部積極踐行海綿城市理念——道路側分帶建設為下凹式綠地,人行道建設為透水磚鋪裝等雨水收集、滲透和存儲設施。陰雨天氣,雨水經路緣石開口排入下沉式側分帶,多余的雨水溢流至雨水口,排至常規雨水口及雨水灌渠系統。為防止暴雨時路面積水,道路交叉口及局部低洼處,設置雨水口收集雨水匯入灌渠系統。
如此一來,減輕了城市排水和防洪壓力,對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處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據悉,項目通車后,將進一步完善中法生態城區域交通及基礎設施系統,緩解交通壓力、改善“空中蜘蛛網”現象,提升城市道路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