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春節將至,各種應酬增多,很多扛不住酒精“考驗”的市民被廣告洗腦,連帶著號稱“酒場利器”的各種醒酒藥開始熱銷。
點開電商平臺,解酒藥沖上熱銷排行榜,頁面醒目位置寫著:“解酒防宿醉”、“酒場利器”、“應酬好幫手”,仿佛在鄭重承諾:喝酒前幾顆下肚,立馬快速解酒,還能提升喝酒戰斗力,關鍵對身體沒傷害,堪比喝酒人的“護身神器”。很多人動心了,即使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愿意掏錢試一試的人還真不少,比如就有一款標榜“酒局常備”的解酒藥月銷量超過1萬件。對于效果,有網友購買后評論:“吃了后并沒有什么明顯感覺,到底有沒有用也不知道,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作用?!?/p>
醒酒藥到底能否解酒?專家說了,酒精在人體的分解過程相當復雜,一般來說,“大酒量”的人,身體里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較強,可以快速代謝酒精。但是,目前沒有任何手段能增加這兩種酶的分泌。也就是說,任何藥都沒法替身體“消化”酒精。更何況,市場上銷售的解酒藥多是保健品,充其量只能緩解嘔吐等不適感。舍得花大幾百入手解救藥的,無疑是交了智商稅,花錢買個心理安慰。
而這些夸大效用的解酒藥還有另一層“負面影響”,即:讓服用者有了心理寄托,喝酒變本加厲,對身體造成更大、更長期的損害。此外,監管機構還發現,曾有少部分打著“戒酒護肝”旗號的保健品,為達到其聲稱的效果偷偷添加藥物,如利尿劑、止痛藥或興奮劑等成分,掩蓋酒后的各種癥狀,不但不能使人體免受酒精的損害,反而使得健康雪上加霜。
其實,只要肝臟功能正常,一般情況下在酒后8小時,酒精會從身體內自然分解和排出。所以,真正有效的“解酒方法”,只有不喝或小酌即可,莫被市面上各色“解酒藥”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