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科學城核心區效果圖。
湖北東湖科學城建設攻堅突擊隊成立。
湖北東湖科學城規劃圖。
2021年5月31日,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成投運。 (李溪 攝)
“我宣誓,牢記殷殷囑托,心懷國之大者,朝夕必爭,分秒必搶!”
1月15日,武漢光谷東與鄂州交界的梁子湖畔,湖北東湖科學城成立前線指揮部,組建攻堅突擊隊,在大科學裝置區的工地鐵棚邊扎寨誓師。
從一束光到一座城,從一個個園區到產城一體,從武漢地圖上“被遺忘的兩厘米”到湖北和武漢爭創“兩個中心”的戰略支點,過去30多年,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的光谷人,搭過數不清的鐵棚,打過數不清的戰役,只為讓這束“光”把創新的征程照亮,肩負起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
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靠自己。
牢記殷殷囑托,2021年2月18日,湖北舉行科技創新大會,作出科技強省重要部署,大力推進創建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并啟動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推動“武鄂黃黃咸”創新協同,從城市圈拉動省內全域創新。
同年2月27日,湖北東湖科學城起步區一期項目開工,正式拉開東湖科學城規劃建設的序幕。
4月30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展廳、未來一路南延線便道建成投用。
5月31日,華為武漢研究所項目、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投運。
6月10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及重大科技項目在武漢集中開工,以湖北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7月27日,東湖高新區人才政策3.0發布會暨湖北東湖科學城人才生態建設大會舉行,“東湖科學城招賢榜”對外發布。
9月3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
10月,脈沖強磁場優化提升裝置等3個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十四五”專項規劃,總數達到5個。
……
“經過近一年建設,湖北東湖科學城進入了攻堅關鍵期。”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潔在誓師大會上提出,面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發展形勢,面對“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局面,光谷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對標國家使命,光谷將在省委和武漢市委部署下,聚一切資源和力量全速推進東湖科學城建設,成為爭創“兩個中心”的核心支撐,把光谷打造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學之城、具有區域輻射力的追光之城、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向往之城。
根據“三步走”規劃戰略,到2025年,湖北東湖科學城主體框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面實現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功能,支撐“兩個中心”進入領先行列;到2050年,四大全球創新中心戰略發展目標實現,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七大板塊
湖北東湖科學城七大板塊箭已在弦
湖北東湖科學城規劃范圍100平方公里、統籌范圍160平方公里、拓展范圍260平方公里,橫向依托光谷高新大道、縱向依托未來大道建設。七大湖北實驗室、九大科學裝置、九大創新中心、七大重點板塊構成的“7997”科創平臺項目布局,共同撐起東湖科學城的四梁八柱。
規劃空間上,七大板塊功能區布局形同“彎弓搭箭”,新一輪創新探索已箭在弦上。
其中,大設施集聚區、實驗室集聚區、科教融合園區等三大功能區,聚焦科學價值和技術價值創造;光電信息產業集聚區、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創新發展服務示范區等三大功能區,聚焦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創造;創新創業示范區聚焦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價值融合創造,強調價值創造的增值循環。
截至目前,七大湖北實驗室已掛牌運營;國家先進存儲、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三大國家創新中心已經建成;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前沿交叉和產業轉化平臺已經落地;全國首個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開工建設,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投入使用。
光電信息產業集聚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光電信息產業集聚區,主要建設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集群。
目前,光谷正以集成電路龍頭項目為核心,在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筑芯產業園。新思科技、泛林半導體、應用材料、阿斯麥等一批國際頂級半導體產業企業落戶,引進聯華林德、法液空等配套廠商,杰發科技、九同方等國內企業開業運營。一個產業鏈協同發展、產業規模集聚的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實驗室集聚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實驗室集聚區,主要建設湖北實驗室體系,謀劃創建國家實驗室,集聚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發展基地。
如今,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際重點實驗室、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承擔戰略使命,加速科研攻關。
創新創業示范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創新創業示范區,著力構建“苗圃(工研院)—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孵化鏈條,打造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目前,這里已聚集11家工業技術研究院,分別在光電、新能源、智能裝備、北斗導航等領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孵化服務,逐漸形成以人才、技術、資本、產業和國際化為核心要素的創新創業生態圈。硅谷小鎮·科技園、中國光谷·數字經濟產業園、千人創業園孵化器正在加速建設,建成后主要服務于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高端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科教融合園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科教融合園區,重點建設中國科學院東湖科學中心、研究型大學特色學院和東湖高等研究院。
目前,這里已建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科技城校區,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際重點實驗室和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科研平臺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駐。中南民族大學能源環保技術研究院二期正火熱建設。
大設施集聚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大設施集聚區,將圍繞物質、信息、生命、材料、地球與環境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與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目前,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納入國家專項規劃。
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致力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群。
如今,武漢國家級人類遺傳資源庫已投入運行,全國首個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已開工建設,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華科大國際醫學中心、生命AI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重大平臺,將在前沿領域構建醫學和生命學科交叉學科群。
創新發展服務示范區建設進展 >>
東湖科學城創新發展服務示范區,聚焦完善數字化金融商務、政務會展、文體醫療等創新服務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化創新服務水平,打造數字化宜居宜業生態城。
如今,光谷已開設5家三甲醫院,首個國際社區項目開工建設,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綜合性文化場館將陸續開建。政務服務上,出臺“外資十條”“項目建設提速十條”等政策,創新推出“拿地即開工”“一業一證”等服務。
攻堅2022
2022年動建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按照攻堅計劃,今年4月30日前,湖北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片區、十字軸骨干路網及環島路完成拆遷,南北縱向骨干道路未來一路主線將通車,豹澥湖至龍泉山水上交通投用,“科學之舟”試航。
9月30日前,東西橫向骨干道路高新六路、科學島環島路主線將通車。年底前,東湖科學城核心區全域將建成13條道路,通車里程22公里,對外骨干路網全線暢通,對內道路連網成環。
年內,東湖科學城計劃有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同時,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等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力爭在4月30日前獲批并掛牌運營,年底前正式入駐。深部零碳資源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平臺加快落戶。
重點產業及配套項目方面,湖北東湖科學城今年將開工10個項目,竣工3個項目。
其中,4月30日前開工建設科創中心、筑芯科技產業園等;9月30日前,科學社區、科學服務中心等開工建設,未來館等投入使用。
重大項目
引領性重大創新項目星夜兼程
在湖北東湖科學城支撐區武漢未來科技城,截至目前已有63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39個項目已投用,在建項目24個。
1月15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聚區所在的光谷科學島上,一臺臺挖土機和運土車,在荒煙蔓草的土地上一派繁忙。
武漢未來科技城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東湖科學城骨干路網中,未來一路南延線已貫通,高新六路東沿線土路基基本建成。總長26.8公里的6條水上交通航線,也已完成規劃,即將串聯起光谷科學島、龍泉山和安湖洲??茖W服務中心、科學社區、科創中心、筑芯產業園等科技配套設施,即將啟動建設。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二期擴容
2021年5月31日,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投運,從進場施工到正式運營,僅用了5個月,投運不足1個月就已接近滿負荷運行。
該項目是全國首個具備公共服務性質的算力基礎設施,也是武漢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驅動力。
目前,該中心已同時為武漢長江計算、庫柏特科技、斗魚網絡等80多家重點企業提供普惠算力服務,支持企業開展模型迭代訓練,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行業輸出典型解決方案超30項,助力解決方案效能提升40%。
2021年12月,中心啟動二期擴容工作,目前已進入上線運營測試階段,計劃今年3月完成驗收,擴容后人工智能算力將達到200P。
光谷科學島重點項目加速推進
在光谷科學島,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項目已建成投用。
武漢未來科技城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光電工研院二期、武漢智能裝備院二期也即將在此啟動建設。
武漢光電工研院圍繞光電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搭建集共性技術研發、中試熟化對接、高端產業孵化、企業研發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科技供給、協同創新和產業服務平臺。
武漢智能裝備院重點研究智能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發高端復雜智能裝備系列產品,孵化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和高成長性的智能裝備企業,構建智能裝備技術研究、產品研發、零部件配套供應、智能裝備應用的完整產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