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見習記者 康旭陽
通訊員 馮鑫 謝瓊 劉漢生
荊楚大地,人杰地靈。百余種礦產資源、300余個大中型礦床、數萬枚恐龍蛋……都藏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里。想知道你的腳下還藏有哪些寶藏嗎?不需要踏遍荊楚大地尋覓,在湖北地質博物館,你就能找到標準的答案。
1月4日,全新改造升級的湖北地質博物館恢復開館。新館藏品突出湖北特色,陳列著全省類型豐富的巖石、礦物和古生物化石標本,系統介紹了湖北地史演變、相關重大地質事件,荊楚大地的自然資源特征,不同地質時期的湖北各種生物群落面貌以及湖北地質事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跋胍私夂钡牡刭|構造演化和古生物奧秘,那么來湖北地質博物館就夠了。”湖北地質博物館館長王鏑說。
湖北地質博物館恢復開館揭牌儀式
館藏豐富,18000余件藏品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湖北風物志,恢復開放的湖北地質博物館是一座新館,但卻有著數億年的歷史積淀。
1956年,湖北地質博物館正式開館,坐落于武漢市江漢區利濟北路250附4號,至今已建館66年,館內展陳著荊楚大地地質資源上可追溯至數億年前?!昂笔〉刭|局歷來重視博物館建設和科普事業發展,但是老博物館原有硬件設施落后,展示方式陳舊,難以滿足新時代科普教育基地需要。省地質局投入專項資金,于2020年5月正式啟動改造升級工作,并于2021年12月順利完成。”湖北省地質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局科協副主席楊明銀介紹,新館對功能分區合理劃分,完善安全防護設施,科學有序陳列標本,增設互動體驗設備,重點突出湖北地質特色。希望通過這次改造升級,將湖北地質博物館打造成走進湖北地質、了解湖北地質、融入湖北地質的重要科普平臺。
記者了解到,全新改造的湖北地質博物館設置有地球演化廳、生命演化廳、資源與環境廳三個主展廳,館藏標本18000余件,其中一級藏品100余件。其中,地球演化廳,以湖北滄海桑田為主題系統介紹地球科學知識,重點展示湖北各地區類型豐富的巖石標本;生命演化廳,以生命的奇幻之旅為主題,重點展示湖北特有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如“燈影恰尼蟲”化石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塊埃迪卡拉動物化石,也是全球首次發現保存完好的“恰尼蟲”實體化石;資源與環境廳以靈秀的自然資源為主題,重點介紹荊楚大地的自然資源特征。
分地域展示,一覽荊楚地質地標
走進湖北地質博物館一樓,一邊是來自侏羅紀時代的江西萍鄉鐵化木化石,一邊是重達712公斤的湖北羅田巨型水晶,一個是“鎮館之寶”,一個是“顏值擔當”。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江西萍鄉的鐵化木為什么陳列在湖北地質博物館?因為它是由湖北地質工作者發現的,見證了湖北地質工作的前世今生?!?952年,坐落在武漢漢口的原中南地質局分管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六省,當時的地質工作人員在江西一帶發現了這一稀有的鐵化木,并帶回了武漢,從湖北地質博物館建館以來一直陳列至今?,F在的湖北地質局是在中南地質局撤銷以后成立的,所在地就是中南地質局原址。”湖北地質博物館相關人員介紹。
而712公斤的巨型水晶是實打實的荊楚寶藏,誕生于湖北羅田。水晶在工業上有很大作用,當時我國還沒有合成高純度水晶技術,國內掀起了找天然水晶的熱潮。1957年,湖北省地質局專門成立了水晶隊,分隊技術負責人王慎興帶頭在湖北大別山一帶尋找水晶,1958年,他在羅田一偉晶巖脈中發現了長15米,寬2-3米的大型水晶洞,712公斤的巨型水晶就誕生于此。在偉晶巖脈中尋找水晶的經驗因此被推廣到全國,解決了當時水晶應用的燃眉之急。
荊楚大地除了有豐富的天然水晶外,還有著磷礦、鐵礦、硒等礦產資源,它們也是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湖北省成礦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及礦產資源分布特點,成礦區劃為“四帶一區”:武當山—大別山成礦帶(湖北段)、湘西—鄂西成礦帶(湖北段)、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湖北段)、江南成礦帶(湖北段)、江漢盆地成礦區。
楊明銀介紹,在幾代湖北地質人的艱苦努力下,已查明92種礦產資源儲量,發現大冶銅綠山銅鐵礦、宜昌磷礦等大中型礦床300余個,眾多具有代表性的礦產資源標本在湖北地質博物館均有陳列。
在博物館4樓資源與環境廳陳列的大冶鐵礦礦石標本,見證了中國最早的露天礦山機械化開采。大冶鐵礦位于黃石大冶市鐵山區,主要以磁鐵礦為主,還有赤鐵礦、菱鐵礦及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等多種含鐵礦物,經歷了100多年的標準化露天采礦,形成了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達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宏偉露采遺跡,被譽為“亞洲第一采坑”。湖北省地質科學院旅游地質與地質遺跡調查研究中心主任陳小龍介紹,大冶鐵礦是矽卡巖型鐵礦床,它的發現打破了當時一些專家學者對于矽卡巖無大礦的假說,為我國重振工業、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財富。
湖北磷礦儲量居全國首位,資源儲量75.28億噸,主要分布于宜昌、荊門、襄陽、神農架及孝感地區,其中宜昌樟村坪磷礦儲量居亞洲第二,有“中國磷礦之鄉”的美譽。磷礦聽起來或許比較陌生,但它卻是農業生產的好伙伴,在農業上主要用于制造飛天劑和土壤調理劑,我們餐桌上的一粒米、一棵菜也許就曾接受過磷肥的滋養。
在湖北地質博物館資源與環境廳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到湖北省有哪些地質礦產資源,分別分布在哪些地方?!巴ㄟ^本次改造升級工作,我們對地質博物館收藏的數萬件地質標本重新梳理,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具有科學故事的標本進行展示。同時按照地域特色展現了湖北13個地市州的礦石標本,到湖北地質博物館來可以知道你家有沒有礦、有沒有化石。”湖北地質博物館館長王鏑介紹,改造升級后最突出的亮點就是突出湖北、展示地域,方便大家找到自己家鄉的地質標本和地質精品。
古生物化石為生命起源提供研究依據
從陸地到海洋、從動物到植物,荊楚大地的生物資源也大有來頭。
博物館4樓的古生物廳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古生物化石,既有恐龍、大象等大型化石,也有石頭里的樹葉和小鳥,大多都發現于荊楚大地。
一個高近3米、長近6米的恐龍化石骨架最為吸睛,它是湖北省出土的第一具較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被命名為“湖北鄖縣龍”。1997年,湖北省地質局科研團隊在鄖縣(今十堰市鄖陽區)梅鋪鎮晚白堊世湖相地層中發現了恐龍化石,經過1年零3個月的發掘及修復工作,共發現比較完整的恐龍化石399塊,根據股骨數,推測發掘點曾埋藏了大小、種類不同的8個以上恐龍個體,這些恐龍大多為梁龍和巴克龍。
和“湖北鄖縣龍”同時被發現的還有恐龍蛋化石。在十堰鄖陽柳陂鎮青龍山的恐龍蛋化石群,發育有6個產蛋層,最多一窩多達77枚恐龍蛋化石,整個化石群僅裸露地表的恐龍蛋就達7000余枚,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龍蛋化石群。由于科學意義重大,目前此處已建成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同時入選國家重點古生物化石中產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錄。
不過,比起恐龍這樣的大型古生物化石,湖北微小的古生物化石更為豐富,最早可追溯至寒武紀大爆發之前,別看這些化石體型微小,但對研究生物起源有著重要的價值。如1978年湖北省地質局科研團隊在湖北宜昌發現的來自5.5億年前的“恰尼蟲”實體化石,它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塊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也是全球首次發現保存完好的一塊“恰尼蟲”實體化石;清江生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化石寶庫”,為研究地球動物門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百聞不如一見。即日起,湖北地質博物館可通過武漢文旅碼預約參觀,參觀時間為周一至周六9:00-16:30。
荊楚大地,人杰地靈。百余種礦產資源、300余個大中型礦床、數萬枚恐龍蛋……都藏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里。想知道你的腳下還藏有哪些寶藏嗎?不需要踏遍荊楚大地尋覓,在湖北地質博物館,你就能找到標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