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趨窍壬蛟庥鲭娦旁p騙沖上熱搜,可與以往不同的是,沖上熱搜的原因不再是天價金額而是“反殺”。吳先生遭遇詐騙卻“反騙”詐騙分子一萬元,事后主動上交派出所,并稱多虧民警多次到公司宣傳反詐知識,才能及時反應過來。
令人慶幸的是,這次犯罪分子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墒沁@樣的“反殺”案例又有幾起呢?近年來,詐騙案件頻頻發生,電信詐騙、網絡詐騙尤為突出?,F在詐騙方式推陳出新,以往詐騙分子多以各種原因要收取各種費用為由詐騙,現在又自稱公職人員辦案,還有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網戀“殺豬盤”等等,據最高法刑三庭副庭長李睿懿介紹,僅2020年,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涉及財產損失即達353.7億元。如今的電信詐騙類型五花八門,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當。
拋開詐騙不談,少有人想到在我們看不見的背后信息泄露正在悄然發生?!癋acebook”曾多次發生信息泄露事件,數量皆在千萬以上,瑞士數據管理公司Veeam曾用戶數據泄露達4.45億。譬如,江蘇南通警方曾破獲一起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查獲5000萬條個人信息數據......看上去信息泄露事件與我們相距甚遠,但酒店入住、網上購物,甚至發一個朋友圈,就可能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2021年的國家網絡安全周的主題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為何不法分子可以實施精準詐騙?因為我們在各種網站、平臺隨意注冊賬號、填寫個人信息甚至喜好、活動范圍等;因為你在拿到快遞喜悅之時,全然忘記紙箱上的快遞面單;因為你在吃完外賣,酒足飯飽之后忘記外賣袋上的個人信息。本來漏洞百出的詐騙,很容易識破,但現在大家的個人信息仿佛一顆顆已經剝了皮的葡萄,不法分子可以隨意篩選,精準作案。在經過補充后精心設計的詐騙下,不少人的學費、救命錢、養老錢紛紛進入了他人的口袋。因此,對于每一個公民而言,要有信息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盡量避免信息泄露,同時也要學會必要的補救措施,防患于未然。
雖不能說詐騙一定是因為信息泄露,但詐騙和信息泄露必然密不可分。大數據時代中,大多數人信息安全意識薄弱,容易忽視細節,讓自己的個人信息暴露在危險中。健全國家法律法規,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普及法律、反詐、信息安全常識,增強意識亟不可待。在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的紅線前,誰都不能成脫韁之馬,誰也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主管部門更應把監管關口前移,完善信息采集、存儲、利用、開放的基礎規則和治理模式。
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落地已滿一個月。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很多事情起于微末,小風險也能形成大事故,生活中留有個人信息的東西一定要認真處理,更要主動學習信息安全和反詐相關知識,增強相關意識。讓政府和民眾一心,信息安全和反詐共聚,讓個人信息穿上盔甲,拿起武器,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稿源:荊楚網
作者:王軍華 (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