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條產業鏈是湖北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鋼筋脊柱”。
“十四五”開局之年,湖北實施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強力支撐,是促進全產業鏈素質整體躍升、補齊短板、鍛造長板的重要舉措。
《湖北省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2021-2023年)》自今年4月份印發以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圍繞強鏈、延鏈、補鏈、固鏈目標,聚焦汽車、智能制造裝備、集成電路、光通信、現代化工、節能環保、紡織、食品、新材料、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工業互聯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等16條重點產業鏈,著力破解堵點、難點、痛點問題,加快推進鏈長制各項工作,推動我省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做大做強“51020”現代產業集群,為湖北“鏈”就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6個強化”精準施策
各產業鏈牽頭部門積極響應、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省市制造業產業鏈聯絡推進機制,扎實推進穩鏈、強鏈、補鏈工作,迅速組織開展各項工作。
強化協調協作
建立鏈長制推進工作專班,協調解決鏈長制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凝聚產業鏈推進合力。今年以來,專班通過對走訪服務企業收集到的問題進行協調分辦,各有關部門共解決企業發展難題近200個。
強化現狀摸底
省經信廳會同各鏈長制牽頭部門,圍繞16條重點產業鏈深入調研摸底,精心編制產業鏈重點企業基本信息表、產業鏈圖譜(即產業鏈技術結構圖、應用領域圖、發展路線圖、產業布局圖和招商目標圖等“五圖”),科學擬定產業鏈行動計劃和工作方案,有序推進鏈長制工作。
強化產業鏈招商
黃石市組建12條產業鏈招商專班,促成聞泰科技、廣合科技等一批頭部企業落戶,推進宏和電子、大冶有色40萬噸陰極銅、華新億噸機制砂等重大項目建設。荊門市推動億緯動力新增投資225億元動力儲能產業園及鋰電池材料和循環利用項目,吸引新宙邦、上海恩捷、深圳科達利等頭部企業投資。荊州市引進一期投資123億元的華魯恒升荊州現代煤化工基地項目;美的冰箱、洗衣機、中央空調項目接連落戶荊州,助力荊州成為國內重要的智能家電生產基地,今年引進美的系配套企業28家。宜昌市開工總投資額320億元的寧德時代邦普一體化新能源產業項目。仙桃市總投資350億元的容百科技40萬噸產能正極材料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加快簽約推進。
強化技術攻關
圍繞產業鏈基礎能力提升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揭榜掛帥”攻關重點項目庫項目超400個,今年實施攻關項目29個。
強化智力支撐
組建16條產業鏈專家咨詢組,由院士、企業高管領銜專家團隊,深入分析各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堵點、難點、痛點,研判發展形勢,商議破題之策。今年,全省新認定了北斗、氫能、資源循環利用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強化考核落實
部分市州將鏈長制作為重點工作納入考核、強化督辦,在省市兩級的推動下,今年有6個產業集聚區被評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數”讀鏈長制成效
堅持“點線面”協同發力,以“3個全力”統籌抓好領軍企業、領航企業的“點”,連接打通穩鏈、強鏈、補鏈的“鏈條式”的“線”,做大做強“51020”現代產業集群的“面”。
——全力支持重點項目。圍繞16條重點產業鏈,面向市場創新主體,省市縣協同分別對投資過50億元、10億元、1億元的重點項目,實行謀劃庫、儲備庫、建設庫、達產庫“四庫”管理,服務產業鏈重點項目達產見效。
建立產業鏈重大項目、重點企業融資清單,協調建設銀行、進出口銀行、興業銀行、漢口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產融對接,相關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長20%以上。大力支持產業鏈重點技改項目,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分三批支持的441個投資類項目(其中391個技改類項目)中,16條產業鏈項目數量及支持資金占比均超過85%。
——全力搭建服務平臺。聚焦產業鏈上下游,開展供需對接。利用“光博會”招引產業鏈項目,簽約重大項目27個、總金額306億元,涵蓋激光、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細分領域。借助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平臺,簽約重大項目44個、總金額680.6億元,涵蓋5G智能化場景開發、網絡和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領域。
牽頭部門這樣
強鏈、延鏈、補鏈、固鏈
省經信廳會同各鏈長制牽頭部門,深入調研16條重點產業鏈,精心編制產業鏈重點企業基本信息表,繪制產業鏈技術結構圖、應用領域圖、發展路線圖、產業布局圖和招商目標圖等產業鏈圖譜。
依托重點企業和國家信息光電子制造業創新中心,發揮我省光通信產業優勢,提升武漢光博會的影響力,打造光通信產業高地,促進產業鏈各環節交流,進一步鞏固我省光通信產業全國領先的地位。以武漢為中心,荊州、孝感、潛江、黃石、荊門、鄂州、黃岡、十堰等地為支撐,培育形成國際一流的光通信產業集群;依托重點項目發展存儲芯片、光通信芯片、北斗芯片,努力形成以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與材料為配套的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省委軍民融合辦編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航空航天產業鏈《工作手冊》《基本情況及工作方案》《工作專班方案》,協調工信部與湖北省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綠色船舶產業發展。
開展“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組織“遙感與生活”科普知識講座。指導組織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論壇于11月25日成功舉行。
省發改委以“十四五”打造萬億級支柱產業為目標,促進汽車產業向優勢區域聚集,鞏固發展“武襄十隨”漢江汽車走廊,進一步提高產能利用率和核心競爭力。面對“缺芯”的不利影響,配合省經信廳等部門積極落實省級相關補貼政策,鼓勵生產企業多方組織芯片貨源,保障生產銷售。
及時編制全省汽車和高端裝備產業招商引資目錄,創新招商方式,通過以商招商、合作招商、“互聯網+”等多種方式,促進招商引資主體多元化、對象精準化。
省科技廳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分別成立了以李建成院士和龔建雅院士為組長的專家咨詢組,專家組還吸納了華為、小米、科大訊飛等重點企業代表。走訪調研武漢、襄陽等16家產業鏈重點企業;幫助7家大數據企業落實獎補政策350萬元,1家人工智能企業落實獎補政策100萬元。
編制完成省“十四五”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規劃和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創新鏈五年行動方案。據統計,2021年完成大數據項目庫入庫項目65個,總投資規模78.44億元;人工智能項目庫入庫項目123個,總投資規模126.04億元。
省生態環境廳深化省內外調研,共收集省內1135家企業報送資料數據,16個市州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報告,收集省直部門報告5份,數據表15份。實地調研學習湖南、浙江、安徽、廣東經驗。對山東、江蘇、河南等三個典型省份資料數據進行了重點研究。在廣泛、深入調研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湖北省節能環保產業鏈調研報告。
在調研基礎上,依托專業機構,編制了我省節能環保產業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稿。在部門職責分工方面,明確省生態環境廳作為牽頭單位,負責產業鏈的日常運轉和協調服務工作,負責涉及環境服務業及市場需求引導工作。
省衛健委針對新材料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組建了專家咨詢組,選擇省內新材料領域研發、生產、管理、財務方面7位學者及企業負責人為咨詢專家。制定了重點工作推進事項及時序安排建議;建立了問題清單辦理機制。
積極開展新材料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調查研究,調查了解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關鍵共性技術、制約瓶頸等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方向、重點任務及發展路徑,提出保障措施。
省市場監管局就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鏈及工業互聯網產業鏈發展,委托直屬省電子信息產品質檢院赴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華中科大網絡安全學院、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開展專題調研,并與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合作建設工業信息安全實驗室,聯合開展工業信息安全技術與標準研究。
省計量院國家城市能源中心(湖北)探索依托省能耗在線監測平臺能耗監測數據,共同推動“碳中和+工業互聯網”管理創新。與省電力公司計量中心開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充電樁全生命周期質量提升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充電樁質量安全大數據分析和風險管控知識庫研究,助力新基建。
省農業農村廳對食品、紡織兩大產業鏈發展情況開展深入調研,全面掌握產業鏈各細分行業發展現狀,梳理形成《湖北省食品紡織產業發展研究報告》,起草發布《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十四五”規則》《湖北省紡織工業“十四五”規劃》。在此基礎上,細化完善《湖北省食品紡織產業鏈鏈長制推進工作方案》。圍繞產業發展積極開展大招商、招大商工作。
指導食品紡織鏈的“鏈主”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改造、共性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技術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培育,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鏈長制明年這樣“鏈”
營造穩鏈強鏈更濃氛圍
積極爭取工信部對我省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支持和指導,適時提請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制造強省大會,并將推進制造業產業鏈工作作為重要內容,邀請總鏈長、鏈長出席,持續高位推動鏈長制工作,營造比學趕超氛圍。
打造產業發展更好生態
聚焦打造“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制造業“一地三區”,圍繞16條重點產業鏈,依托現有招商目標圖和招商企業庫,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為重點,利用進博會、中博會、5G+工業互聯網大會等產業平臺,加強與重點區域、重點園區聯合招商,緊盯頭部企業、重大項目,實施以強龍頭、補鏈條、優配套、搶前沿為目標的精準招商,進一步優化產業生態。
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化
強化部門職能作用和市州主體作用,發揮16條產業鏈專家咨詢組專家智囊優勢,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咨詢診斷服務。依托“揭榜掛帥”“科技副總”等活動載體,以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牽引,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健全問題解決更優機制
堅持問題導向,定期梳理問題清單,建立完善“月匯報、季調度”鏈長制工作推進機制,每月督促各產業鏈工作專班向鏈長匯報工作,每季度籌備提請各鏈長召開一次會議或活動,更大力度爭取領導重視支持,及時提請鏈長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探索更好發揮鏈主企業作用的政策措施,帶動提升本地配套協作能力,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