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映現著古老的歷史文脈,浸潤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弘揚著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不少地方挖掘民間藝術,積極融入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一段時間里,在弘揚鄉土文化、促進鄉村旅游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民間藝術,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文化的擔當。但冷靜觀察,我們的民間藝術工作客觀存在著生搬硬套水平低、抄作業等問題。究其原因很多,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深刻領會民間藝術是綻放在生活舞臺、散發著生活氣息的瑰麗花朵。
“生活”是民間藝術的活水源泉,離開了生產生活的場景,再優秀的民間藝術終將凋謝枯萎。比如,不少地方都有關于女紅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果在鄉村小廣場里生搬硬套,堆砌一兩個雕塑景觀,怎么看也看不出味兒來。而你進入某個農家小院,一叢叢鮮花怒放,一群嘰嘰喳喳的女人,個個手里飛針走線,在這種場景里,你會情不自禁拿起她們的刺繡作品,嘖嘖鑒賞后欣然購買。
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智慧工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將其單純理解為藝術下鄉、文化移植,必須根植鄉村,真正融入群眾生活,符合鄉村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調查、藏品收藏、場景展示等方式,注重情景融合設計、空間氛圍營造,尋求多維互動體驗,旨在讓傳統生活投影當下生活,讓人懷舊,賜人愉悅。
讓民間藝術回歸生活的懷抱,最終歸根于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也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具體實踐中,不建議千篇一律上舞臺、進展館、入廣場,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而為,最大限度保留其質樸風貌、原生文化、傳統習俗。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和運用藝術的思維與手段來激活元素、賦能鄉村,構筑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鏈接點位,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不息的內生動力。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陳德道(襄陽??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