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吳昌華
通訊員 徐飛 李鵬程
在案件現場戰斗了40年,再過幾天就要脫下一生摯愛的警服,黃緒榮依依不舍。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事,還要把它做到極致,黃緒榮說:因為熱愛。
黃緒榮是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公安分局刑偵技術專家。從警40年,他勘查各類刑事案件現場近4000余起,通過痕跡檢驗直接揭露重特大犯罪案件185起,一般案件656起,現場發現提取犯罪痕跡物證案件近1990起,提取率達95%,其中重特大案件發現提取犯罪物證達210起。
在一起起案件偵查中、一個個現場勘察中、一次次樣本檢驗中,他用痕跡揭露真相,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還原現場,破獲了很多大案、要案、懸案、疑案。
一心要到刑偵一線
黃緒榮從小就在江夏金口長大,回憶起小時候,經常會有周邊的部隊單位放映革命戰爭電影,孩童時代的耳濡目染,從軍從警的英雄種子很早就在他心中發了芽。
1979年,高考后的黃緒榮毅然決然報考了武漢市警校,如愿踏上了從警之路。
“兩年的警校學習后,馬上就面臨畢業分配,當時金口警校剛建成,我們校長推薦我回金口任教,我當時一心就要去刑偵一線,攔都攔不住?!秉S緒榮回憶說。
黃緒榮先后擔任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分局刑事技術組組長,技術中隊副中隊長、中隊長,分管刑事技術副大隊長,武漢市江夏區公安司法鑒定中心主任。他研精勤思、求索篤行、沉迷研究,從當初的刑事技術“菜鳥”,一步一步成為了現在的刑事技術領域的“專家”。
黃緒榮剛參警時期
從燒焦的尸體上提取到指紋
對于刑偵民警來說,每個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書,破案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我辦過的案子都是我的寶貝?!痹邳S緒榮的電腦內,各類案件根據時間和類別清晰排列著,打開一個文件夾,就打開了老黃的話匣子。
2005年的一個盛夏清晨,一位村民在去菜地的途中,在107國道附近的一條廢棄公路旁,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尸體,嚇得老農連忙報警。
黃緒榮等人很快就來到了現場,經過勘察,尸體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沒有辨認的價值,現場也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的作案痕跡。
“對于這類案件,我們當時認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確認了被害人的身份,案子就很清晰了?!秉S緒榮介紹。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根本沒有監控系統,案發現場渺無人煙,民警走訪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均沒有發現失蹤人員,死者到底是誰,案件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當時一直無法確定死者身份,我挺焦慮,心有不甘,最后決定還是反過來從尸體上找突破口?!?/p>
一個傍晚,云層漸厚,天暗了下來,黃緒榮帶領同事直奔殯儀館。
“我們再仔細看一遍,總會有點線索?!本瓦@樣,一隊人忙活了一晚上,最后目光聚焦到了手指上。
“當時我們發現尸體右手中指灼燒程度最輕,如果能在這里有突破就是最后的希望了”黃緒榮回憶。
民警小心翼翼地處理,稍有不慎可能導致證據滅失。最終,找到了關鍵證據,一群人大喜,破案有望!
黃緒榮一刻也不想耽誤,提取樣本后直奔實驗室,最終成功提取到了一枚有價值的指紋,此時已是第二日清晨。
經警方調查,死者為大冶人,系同鄉因情感糾葛作案,案件順利告破。
“如果放在現在這個年代,哪需要這么麻煩,分分鐘鎖定犯罪嫌疑人?!庇浾咛崃藗€不成熟的小建議。
“可不能這樣說,刑事技術是貫穿‘導偵、導破、導訴、導審’全過程的,就算能快速鎖定兇手,依然還需要證據支撐,最終將罪者伏法,讓正義彰顯。”老黃笑著說。
在黃緒榮專注刑事科學技術工作30余年時間里,一起起案件偵查、一個個現場勘察、一次次樣本檢驗,他不斷積累、思考、沉淀,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一件又一件的疑難案件得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2008年12月,經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公安部嚴格評審,黃緒榮被授予痕跡檢驗高級工程師資格(副高級),2018年11月,又被授予痕跡檢驗正高級工程師資格。
黃緒榮在無影燈下尋找痕跡
見證基層刑事技術發展變遷
刑事科學技術是刑偵工作的基礎支撐,關鍵支撐,是刑偵部門的殺手锏,是公安機關核心戰斗力的重要體現。
黃緒榮作為江夏刑事技術的親歷者、建設者和見證者,從激昂青春到老驥伏櫪的歲月輪回,伴隨著江夏刑事技術的成長、變化和發展。
“剛參警那會條件真的很艱苦,同時我也發現在技術檔案管理方面也不完善,為此我們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一套案管標準,直到2005年順利與公安部標準接軌,如今這些寶貝都有專人管理?!闭f到這里,老黃顯得格外興奮。
從1999年1月份開始,他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一案一檔”的刑事技術檔案,并親自設計了適合實際操作的現場勘查記錄登記本,該記錄本后來與2005年公安部統一規范的勘查記錄本相似度達90%以上。近22年來,江夏刑偵技術隊共建立檔案2萬余份,所有案件現場勘查檔案資料無一遺失。
回憶起當年,江夏公安從事刑事技術人員僅5名,辦公用房3間,技術實驗室僅有65平米。到如今,擁有獨立的刑事技術樓,配備民警11人、輔警9人,辦公用房40余間,購置了DNA測序儀、CCD檢驗等先進設備。
2016年,黃緒榮努力爭取上級支持,通過區發改委的立項,率先在武漢市新城區分局建設了刑事科學技術室DNA實驗室,隨后被公安部授予一級刑事技術室。
黃緒榮在DNA實驗室前留念
匠心鑄造使命傳承甘為人梯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黃緒榮十分注重刑事技術隊伍管理和后備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針對刑事技術民警年紀輕、實戰經驗少的問題,他建立起學習制度,督促民警自學、組織集體學、實踐中學、自己“傳、幫、帶”。
“年輕人到我這里來,我都會問他三個問題,是否熱愛?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否想把它當事業?”黃緒榮覺得,要干好刑事技術工作,熱愛才是關鍵。
他常說,現場好比是一本書,嫌疑人遺留的痕跡物證是文字,如何讀懂它,要看自己的文字功底和邏輯理解能力。
同事,針對技術部門“一員統勘”的單一模式,他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了分級分類勘查機制、偵查技術同勘機制、專兼職技術員制度、偵查民警輪崗輪訓制度。
“我把這40年從警的經驗、資源、成果,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也希望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無悔堅守,勇攀高峰?!?/p>
如今,黃緒榮帶領的青年團隊都成為了技術崗上的頂梁柱,江夏公安刑事技術工作常年居新城區分局前列,多次被省廳、市局評為刑事技術工作先進單位,先后榮獲集體嘉獎、集體三等功各一次。3人次榮立個人三等功、5人次受到市局嘉獎,2人被授予省、市兩級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扎根刑偵四十載,無悔漫漫從警路,對于黃緒榮來說,雖然脫下了警服,但警服依然穿在他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