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法關停了2021年第七批11家非法社會組織網站及其新媒體賬號,清除了有關關聯網頁。又一批引發大大小小社會亂象的潛藏“李鬼”,被“揪”出來,在陽光下無所遁形。
事實上,類似非法社會組織亂象由來已久,不僅使群眾財產遭受損失,還擾亂了合法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還有的非法社會組織甚至打著“國字號”招牌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早在2018年,國家民政部會同公安部聯合開展了為期9個月的集中打擊整治專項行動,依法處置了非法社會組織1.4萬余個,此后打擊整治工作轉為常態化治理。而非法社會組織為了逃避處罰,通過精心挑選斂財對象、控制活動范圍等,想法設法將自己隱藏起來。這對監管和清理非法社會組織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杜絕非法社會組織亂象,打“李鬼”更需社會合力。
監管部門聯合執法,“亮利劍、出重拳”,鏟除非法社會組織滋生土壤。自今年3月,民政部等2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鏟除非法社會組織滋生土壤凈化社會組織生態空間的通知》,對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新聞媒體、金融機構等領域提出明確要求,陸續有78家仍在運營的非法社會組織網站及其開辦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賬號被關停。同時,該通知指出,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健全對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的信用約束機制,推進實施信用監管和懲戒。施策精準、涉及面廣、參與部門多、打擊力度強,將對非法社會組織形成壓倒性態勢。
合法社會組織要依法規范自身行為,與“李鬼”劃清界限。國內社會組織眾多,全國性社會組織更應該積極行動,引領示范,與非法社會組織劃清界限,不為“李鬼”提供表演的“舞臺”,讓非法社會組織沒有生存空間。同時,自覺開展自查,規范證書、獎項認可范圍,一旦發現“假證書”“假獎狀”等,要及時舉報,形成鏟除非法社會組織“毒瘤”的強大合力。
媒體要加強宣傳,提高群眾對非法社會組織的防范意識和鑒別能力。近日,“當直播PK遇到反詐警察”話題頻頻被新聞媒體報道,“反詐”也成為社交熱門詞語。媒體加強宣傳,更加廣泛地讓社會大眾了解了非法社會組織及其危害,進一步壓縮了非法社會組織的生存空間。同時,媒體要開放爆料平臺,發揮“民間監督員”的作用,群眾一旦發現線索,就能向媒體及相關主管部門投訴、舉報。如此,除了提高自身警惕,保護自己不受騙外,還能發揮監督作用,為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出一份力。
社會多級合力鏟除非法社會組織生存土壤,讓“李鬼”無立足之地,才能還“合法社會組織”一個清白,為非法社會組織亂象畫上“休止符”。
稿源:荊楚網
作者:唐淑萍(宜昌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