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聯中國調查課題組
由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劉再起教授等多名專家和省社科聯學會工作部組成的孝感武漢調研組,圍繞深化孝漢同城化發展的主題,深入到漢川市、孝南區、孝感市、武漢市等地高新技術企業、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浙商產業園開發區、華中國際食品產業新城等現場調研并召開座談會,針對有關職能部門和企業反映的制約孝漢同城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把脈問診,提出對策建議。本版刊發的是課題組調研報告的摘要。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推動“一主兩翼”成勢見效,加快建設武漢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發揮武漢城市圈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對標全省發展戰略定位,孝感提出“主城崛起、兩帶協同、孝漢同城、多元支撐”的區域發展布局,充分發揮“一主之域、一圈之城、同城之地”區位優勢和“漢孝一家親”人文優勢,全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深化孝漢同城化發展,是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孝漢同城化發展的基礎與瓶頸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孝感距離武漢核心城區僅60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僅25公里,與武漢接壤邊界線約242公里,加之條條大道通武漢,共有25條公路、5條鐵路與武漢對接,孝漢“半小時經濟圈”已基本形成。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孝感是中國著名的“孝文化之鄉”與“紅色之城”,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與優良的革命傳統。自古黃孝不分家、漢孝一家親,文化根基與傳統底蘊的同一性,為孝漢同城化發展塑造了凝聚人心的文化認同。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孝感“四大家”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對漢對外招商工作,致力于打造“清親”政商關系,如孝南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走訪同一家企業累計百次之多,為企業做實事、解難事;強力推進優化環境“十大行動”,推出“六證齊發”“六多合一”“一業一證”等12項便民利企舉措。
產業園區有效互動。打造孝感首個孝漢同城化示范區,計劃總投資300億元的首衡城·華中國際食品產業新城,即將建成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中部農批大市場;加速建設孝南漢孝產業園、市高新區激光產業園、長飛漢川科技園、武漢經開區漢川合作示范區等一批孝漢共建園區、產業轉移示范區;孝感1173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漢資控股的占比近24%,武漢已成為孝感產品的第一市場、對外開放的第一平臺。
科教醫療協作共建。孝漢兩地已簽訂《人才服務合作協議》,孝感300多家企業與武漢47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成功吸引400余武漢專家人才在孝主導或參與科技項目達到136家,轉化科技成果150余項;孝漢分別有11所中學建立“手拉手”結對共建關系;孝感8家醫院分別與武漢6家醫院、1所大學確立對口支援關系。
公共服務互通互認。武漢市民之家自主服務設備正式加載孝感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開具等65項高頻事項,成為圈域內第一家與武漢實現自主服務“跨市通辦”的城市;兩地已實現住房公積金互貸互認、醫療費用異地直接結算。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孝漢同城化發展仍面臨著體制機制不完善、生產要素流動嚴重受限、跨區域項目協調難度大、產業融合不緊密等亟待突破的問題,軟、硬環境的建設上亟需補齊短板。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打造重大項目投資洼地
破除行政壁壘和制度瓶頸。漢孝兩地市級和部門層面應建立常態化對接聯系機制,定期召開工作聯席會。
實施跨區域投入共擔機制。積極推進省、市兩級財政設立同城化發展基金和發行城市建設債券;探索“政府合資+合同管理+市場采購”的建設模式,鼓勵市場主體參與跨區域項目的建設。
實施跨區域要素統籌機制。在省級層面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孝漢同城化發展項目建設,在用地、用能、環保等方面優先保障,并建立激勵機制。
實行彈性招商引資政策。支持武漢金融機構在孝感設立分支機構、拓展業務,為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實施企業所得稅減免、重點項目引進獎勵、廠房資金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加強開放平臺建設。推動孝感高新區、臨空經濟區申報設立湖北自貿區協同區,打造各具特色的對外開放高地,共享自貿試驗區的政策紅利。
推動交通互聯互通,打造多式聯運示范地
加速擴建軌道交通。推進武漢地鐵向孝感延伸,加速武漢至漢川、武漢至孝感臨空經濟區地鐵項目建設,開啟城市快軌交通新局面。
推進高速公路連網成環。暢通對外主通道,加強孝漢兩地主城區快速對接;積極推進硚孝高速二期向西延伸,促進市域間高速互聯互通。
加強干線公路提質增量。推進城市重要擁堵路段繞城公路建設和主通道瓶頸路段擴容升級;改善鄉鎮通道路況,力爭實現國省道全部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
加快振興水路運輸。繼續實施長江中游航道整治,形成以長江、漢江為主要通道,并溝通其他主要通航支流的干支聯網的區域航道網;加強專業化碼頭建設,大幅度提高港口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堅持聯動錯位發展,打造產業協作配套基地
加速推進強鏈、補鏈、延鏈工作。深度融入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向孝感輻射延伸;依托武漢“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推進光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配套發展;加強孝感臨空經濟區與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鄂州臨空經濟區合作,打造孝感-武漢-鄂州大三角區物流基地,構建輻射華中乃至全國的物流供應鏈體系。
講好孝感的故事,從生態和文化服務大武漢。依托石鳳翔故居這一文化資源,講好董永立家、黃香興家、孟宗傳家的故事,開設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親子體驗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打響中華“孝”文化名片;加快推進金卉綠城小鎮、黃龍湖國際生態城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借第九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會議將于2023年在孝感漢川市黃龍湖舉辦的契機,推動漢口與黃龍湖合作共建茶文化旅游項目,塑造“生態漢江、唯美孝感”特色品牌,打造對漢文旅健康養老基地。
推動科技教育同興,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
共享教育資源。通過線上課程共享、教師互派交流、學生訪學等活動,建立對口學校長期交流合作機制;支持武漢的優質院校來孝設立分校。
強化產學研合作。設立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項目,推動武漢科研院所與孝感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攻關,解決卡脖子難題;吸引武漢眾多職業技術學院的“高級藍領”來孝就業。
共享科技資源平臺。推進兩地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型公共儀器設備等科技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共建光谷科技創新走廊、車谷產業創新走廊等,促進科教成果轉化應用。
大力招才引智。為落戶孝感、返孝就業創業的高學歷、高層次、高質量人才提供便利通道與資金支持;廣泛開展人才互派掛職、委托培養等活動,加快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促進民生共享共建,打造便民惠民智慧城
推進醫療協作共建。鼓勵孝漢兩地醫院簽訂合作協議,開展科研、人才交流與治療??啤嶒炇?、化驗室共建;加快推進孝漢同級別醫院藥物、醫療設備同質同標,醫療儀器診斷結果互認,實現急診病歷“一本通”。
推進政務服務互通。積極對接武漢大數據平臺,實現公共交通、文化旅游、醫療保險、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業務“一卡通辦”;選派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工作人員到武漢跟班學習,全面提升政務服務隊伍的素質。
推進生態環境聯防共治,完善聯合監察機制。制定統一環境準入門檻、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等制度;對高能耗、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采取重點監管以及強制性的經濟措施。
創新生態激勵與約束機制。爭取率先列入武漢城市圈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轉移支付、項目共建等形式支持生態投入者;全面落實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
構建生態景觀系統。重點整治水污染,建設江湖相通的水生態體系;構建“綠軸”,形成溝通孝感與武漢的生態廊道;圍繞開發區打造生態產業園,建設生態宜居的人文環境。 (執筆人:劉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