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病久治不愈,肺上千瘡百孔,四處漏氣,患者憋悶不堪,醫生手術修補難度極大,且復發率極高;結核性膿胸患者,肺被鈣化物包裹,“鎖”在狹小空間里,手術刀無法切割鈣化物為肺“解鎖”。在武漢市肺科醫院,80后外科醫生劉小玉迎難而上,多次化解醫學難題,讓患者自如呼吸。他說,“以病人為中心,解除病人痛苦”是他技術突破的動力。
醫生巧思“補肺”根治難治氣胸
60歲的患者吳先生患有結核病和慢性肺病,肺上是千瘡百孔的鼓泡,稱為“肺大皰”。肺大皰一破,肺就漏氣,漏到胸腔內的空氣,增強了胸腔內的氣壓,隨即進一步壓癟肺,讓人憋悶不已,形成難治性氣胸。
“對于數量眾多的肺大皰破裂引起的難治性氣胸,普通的外科醫生只能逐一切除肺大皰,然后縫合創口。這樣一來,不但扎口處占用、損耗了部分肺功能,且有再次潰破的風險。同時,也無法避免新的肺大皰出現、破裂。常有患者剛出院兩天,又回來住院?!眲⑿∮裾f,這樣的疾病復發率極高,肺多處漏氣,患者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吳先生已憋悶十余年,曾經術后沒多久就因出現新的肺大皰破裂,而不得不再次住院。
這個手術難題,卻難不住有心人。劉小玉利用外出學習交流機會,在上海市肺科醫院專家的啟發下,大膽設想一種新的手術方式。
術中,劉小玉先處理掉吳先生一個個破潰的肺大皰,但并不修補,而讓創口敞開著。之后,他將胸腔壁的壁層胸膜完整剔下。肺大皰創口與沒了膜的胸腔壁創口便貼合在一起,在技術手段輔助下,兩個創口在接下來的幾天吻合著,最終慢慢長在一起。
11月15日,術后一周,吳先生術前的憋悶感,一掃而光,呼吸暢通有力。劉小玉檢查后發現,吳先生的肺有了新的“保護層”——胸腔壁。這種借助胸腔壁充當肺保護層的方法,一勞永逸,讓千瘡百孔的肺,幾乎可以永不漏氣。此舉填補中西部地區技術空白。
肺科醫生用上骨科器械為肺“解鎖”
這已不是劉小玉第一次大膽設想破解手術難題了。今年8月,劉小玉創造性采用“為肺解鎖”技術,解決了肺外漿膜鈣化,鎖死肺的難題。
漿膜本是人體臟器的“安全帶、減震器”,但如果鈣化成“銅墻鐵壁”,就需要手術,創傷大、風險高。49歲患者老楊(化姓)患有結核性膿胸。在肺科醫院檢查時發現,因延誤治療多年,其肺外漿膜和胸腔壁上的漿膜都已鈣化,形成“墻”一般的硬殼,將肺“鎖”在狹小空間里,老楊因此咳、喘、悶,痛苦不堪。劉小玉說,已鈣化的漿膜厚度達約1厘米,普通外科手術刀無法切割。
劉小玉反復思考,大膽的他想到了骨科手術上用的椎板咬骨鉗。通過咬骨鉗,可以將鈣化的胸腔內壁漿膜打穿。這只是第一步,更難的是如何把這堵“墻”從胸腔壁上除下?!袄щy的是沒有足夠操作空間,考驗著手術主刀醫生的能力,也考驗著扶鏡手的技術。扶鏡手要時刻保證胸腔鏡精準地鎖定在毫厘之間?!眲⑿∮窠榻B。
好在團隊有著長期的技術探索和手術經驗積累,難題很快被突破,劉小玉拆掉了“銅墻鐵壁”。劉小玉介紹,通過單孔胸腔鏡這樣的微創技術解決已出現鈣化的膿胸,難度很大,肺科醫院成功挑戰“不可能”。避免了大開胸手術對患者帶來的創傷和風險,同時降低了手術費用。
“任何一種創新,都需要豐富的經驗作為技術儲備。此外,創新有風險,若病人不接受,這些設想都無法實現。幸運的是,病人信任我們,愿意大膽嘗試?!眲⑿∮裾f,他一直崇敬裘法祖那樣有開拓精神的醫學家,正是以病人為中心,促成了醫生們的一次次突破。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張全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