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柯稱 通訊員 余翔 殷娜 粟曉麗
在昨日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湖北省共有24個項目(通用)獲獎,其中主持完成項目9個,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據悉,此次我省獲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位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蘇之后。
武大華科各獲一個一等獎
近年來,在鄂高校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表現均十分搶眼。今年我省獲得的兩個一等獎項目均來自于高校。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首創衛星遙感全球無地面控制高精度處理和數據挖掘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打破空地遙感高精度定位定姿核心裝備和遙感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核心技術封鎖;研制的地形勘測車首次參加國慶閱兵,實現高精度天空地遙感系統核心裝備和技術自主可控,為國產衛星遙感影像自給率從15%提高到85%以上做出重要貢獻;首次實現境外1:5萬無地面控制點測圖,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能化變革。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勝教授團隊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電子封裝被譽為芯片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是提升芯片性能的根本保障。團隊經二十余年攻關,突破了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技術瓶頸;針對高密度芯片封裝翹曲和異質界面開裂導致的低成品率,提出了芯片-封裝結構及工藝多場多尺度協同設計方法和系列驗證方法,應用于5G通訊等領域自主可控芯片的研制,攻克了晶圓級扇出封裝新工藝,突破了7nm CPU芯片封裝核心技術;解決了電子封裝行業知識產權“空心化”和“卡脖子”難題,占領了行業技術制高點,實現了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從無到有、由傳統封裝向先進封裝的轉變,具備國際競爭能力。
24個獲獎項目覆蓋多領域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我省今年獲獎的項目覆蓋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除了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團隊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劉勝教授團隊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外,由武漢理工大學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斷面盾構隧道結構/功能材料制備與工程應用成套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研發了支撐保障隧道工程結構、施工及運營安全的三大關鍵材料及技術,應用于武漢長江隧道等數十座深水大管徑隧道工程,推進了我國隧道工程技術和建筑材料的科技進步。
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游艾青研究員團隊主持完成的“長江中游優質中秈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關注水稻這一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突破了長江中游中秈稻育種技術滯后、優質資源匱乏、優質品種短缺等“卡脖子”難題,為區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一系列成果在長江中游稻區累計應用6026萬畝,新增經濟效益90.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