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卡上下班,每月15號工資直接打到卡里,我現在也是‘月薪族’了啊”,孝感市應城市農民工姜某高興地說。姜某在該市一工程項目做模板工,該項目于去年8月納入農民工工資信息化監管平臺,農民工每天打卡上下班,每月工資直接發到銀行卡上,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從平臺上實時、動態掌握該項目農民工實名制、工資發放等方面的情況。通過信息化監管,項目用工管理更規范有序,行政部門服務更智慧高效。
去年以來,應城市緊盯營商環境優化,打造“無欠薪城市”,積極推進農民工工資信息化監管先行示范區創建,重點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信息化閉環監管改革,積極探索非建領域農民工工資信息化監管模式,以“小切口實現大轉變”,著力解決主體責任延伸、監管信息孤島、政務服務不優、覆蓋領域不全等問題,用心、用力、用情解決農民工的憂“薪”事,守好農民工的“錢袋子”。
一是壓實主體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將監管關口前移,將主體責任壓實到鄉鎮一級,在信息化監管平臺中給鄉鎮分配監管賬號,各鄉鎮對本轄區內工程建設項目落實信息化監管機制負總責,對在建和新開工項目摸排巡查,對轄區內新開工項目,鄉鎮第一時間在信息化監管平臺中建檔,項目開工即納入信息化監管,及時掌握本轄區在建工程項目農民工工資支付5項制度落實情況,并根據系統預警提前發現風險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
二是實現信息共享。通過信息化監管系統,將住建、交通、水利、農業農村、電力等行業主管部門,銀行,用人單位,人社部門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匯集,實現部門信息互聯互通,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建立“一點預警,部門聯動”的聯動機制,各部門開展聯合督辦和分片巡查,充分發揮部門監管合力。利用大數據強化風險跟蹤預警,根據項目及企業不同風險等級,實施分類監管,真正做到有事必呼、無事不擾。
三是優化政務服務。信息化監管改革前,企業辦理繳納工資保證金、設置維權信息公示牌、開設工資專用賬戶、安裝考勤通道等,要到人社、銀行、軟件公司三個部門辦理,跑8次,至少得5個工作日才能辦結。推動信息化監管改革后,通過“一張清單”將辦理事項、聯系方式告知到位,“一本手冊”將操作方法、政策法規宣傳到位。采用“預約時間、上門服務、當場辦結”服務模式,項目開工后相關部門即上門服務,現場指導辦理一系列相關工作。不斷優化和完善平臺功能,減少了項目代發工資時需要報送的支付申請表、工資表、數據報盤等資料,服務更加便捷優化,實現讓企業零跑腿,讓數據多跑路。
四是減輕企業負擔。該市對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實施差異化繳存,對同一個總承包單位、同一個實際承建人在本市轄區內完成1個工程項目,無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其下一個工程項目工資保證金減半收?。?個項目無拖欠的,按三分之一收取;3個及以上項目未拖欠的,免收工資保證金。同時,發揮市場化擔保機制作用,以保險、保函等方式替代現金繳納工資保證金。實施信息化監管改革后,該市共減免工資保證金300萬元,收取保函4個,替代工資保證金325萬元,真正為企業松綁解負。
五是延伸信息化監管領域。積極探索非工程建設領域企業信息化監管模式,將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三產業的用工管理逐步納入信息化平臺,探索實現建設和非建設領域的信息化監管全覆蓋。通過結合線上書面審查、“雙隨機”抽查、投訴舉報核查等多方數據,實現對項目、企業的誠信等級評價,實施分類監管。目前,該市已將21家非建領域企業納入信息化監管平臺,錄入員工信息1832條。
應城市農民工工資信息化監管先行示范區創建后,系統共錄入工程項目48個,涉及農民工9123人,實現銀行代發農民工工資1.26億元,納入信息化監管的工程建設項目和非建企業實現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