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通知,就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工作作出進一步部署,嚴防妥處“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據10月29日央廣網)
今年七月底,國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雙減”政策,其目的在于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保障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減輕家庭教育負擔,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構建教育良好生態。
但是,政策剛一出來,就這么三個月里,曾經風生水起的教培機構,進入寒冬期,各地都爆出了大量培訓機構退費難,卷款跑路的消息,其中不乏曾經名揚全國,賺得盆滿缽滿的行業巨頭,很多家長都感到人心惶惶,不知道還要不要讓孩子參加校外培訓,也不知道哪些是安全合規的。更不用說,那些已經繳納了高額補課費,卻遭遇機構人去樓空,總裁跑路的家長,該有多么焦急和無奈。
更有甚者,一些培訓機構將自己經營困難,不退費的理由,甩鍋給“雙減”政策,將之稱為“行業性災難”,如此混淆是非,推卸責任的言辭,實在是居心不良,也會給“雙減政策”帶來不好的輿論影響。所以,六部門聯手出擊,直面并解決這一問題,很及時,也很有必要。
其中,最需要緊盯落實的,一是現在已經存在的“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不能讓家長陷入投訴無門,自認倒霉的境地,要暢通舉報渠道,并對具體個案進行嚴格督辦,避免家長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不能讓極端負面個例影響“雙減”工作的積極開展;二是全面實施、堅決落實預收費監管制度,預收費全部進入專用賬戶,采取銀行托管、風險保證金的方式進行監管。確保家長交的錢真正是用在孩子培訓上課上的,而不是被培訓機構挪為他用,甚至揮霍敗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堅持校外培訓的公益屬性、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簡言之,把家長交出去的錢管好了,大家才能安心,民眾滿意度才能提升。
持續不斷的政策補位,彰顯出國家推行“雙減”政策的決心,家長們也應該更趨向于理性,眼光更長遠,讓教育回歸本質,讓培訓更科學,更有益,最現實的一點就是,不要再為了拼“教育軍備賽”而盲目買課,一擲千金,國家規定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學費,那么那些不遵守規定的機構,可能就有卷錢跑路的傾向,要提高警惕,謹慎選擇。
而還在堅持或者準備退場的培訓機構們,也不要以為,責任是想推就能推掉的。做教育的還是要講些良心,積極配合退費,遵守相關規定,保留一塊好招牌,說不定還能轉型重生;若是只想著一走了之,恐怕跑也跑不掉,還落得個違法犯罪的下場,那才真的是一招錯,滿盤皆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