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韋,新房子住著還好吧?”“太好了,刮風下雨再也不怕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巫山縣雙龍鎮安坪村一棟新起的兩層小樓前,駐村工作隊隊長譚慶旭和貧困戶韋柳錦正在拉家常。譚慶旭是巫山縣司法局副局長,扎根村里結對幫扶已有兩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巫山縣,全縣13108名干部和23747名貧困戶結成了“對子”,用真情扶真貧,為決勝脫貧攻堅努力奮斗。
貧困戶笑了:土坯屋變樓房
“地里的活都做完了嗎?做不完的,可以喊我們來幫忙喲。”
“沒啥子,別看我瘦,這些活我還是干得來。”
“缺啥子就給我們說。”
“要得!”
這是韋柳錦和譚慶旭的對話。韋柳錦是廣西人,嫁到了安坪村,她的重慶話不太熟練,帶著濃濃的廣西味。她家的新房子就在村道邊,紅磚墻、大玻璃窗,顯得干凈明亮,整潔的水泥院壩邊,堆著從地里收回的芝麻桿。
在外打工時,韋柳錦認識了安坪村村民毛西用,兩人結婚后生了兩個娃,在巫溪暫住。前年,公婆病重,她才帶著孩子回到巫山,不久,公婆都去世了,家里欠下幾萬塊的債,丈夫去??诖蚬?,一個月掙4000元左右,她則在家帶孩子。
韋柳錦家的老房子就在新屋不遠處的山坡坡上,幾十年前修建的土坯房多處破損,搖搖欲墜。“下大雨的時候,抱著娃一晚上不敢閉眼,生怕房子垮了。”韋柳錦想起來還心驚肉跳。在村民們的印象中,那時候的韋柳錦,總是一臉愁容。“真擔心這個外地妹兒守不住,跑了。”
去年3月,譚慶旭帶著幾名駐村扶貧干部來她家走訪,一進屋頓時驚呆了。“屋子里黑乎乎的,灶也是泥巴砌的,這哪能住人?”譚慶旭當時就向韋柳錦承諾,一定要幫她住進新房。
丈夫常年不在家,韋柳錦又是外鄉人,口音不通,對本地政策也不太了解,譚慶旭就和同事們一條一條詳細查詢精準扶貧政策,看哪些適用于她家。
“住房是個大問題,隨時可能發生災害,要及時組織實施生態搬遷。我們幫她申請了政策,按照每人9000元來算,申請了36000元的補助。”說到這,譚慶旭補充道,兩個娃兒上學,也享受到了當地教育部門發放的營養午餐補助。
去年底,新樓房蓋起來了,韋柳錦帶著孩子搬了家,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也買了,日子過得舒心多了。
“妹兒,下次村里搞技能培訓,你也去學點,明年爭取幫你申請村里的公益崗位。”譚慶旭每個星期都來韋柳錦家里看看情況,也順便帶來新政策和好消息,“村里的倒坐遷景區正在規劃,未來弄好了,你也可以擺個攤攤賣點吃的。”
“真的嗎?我會做螺螄粉。”韋柳錦眼睛一亮,喜上眉梢。
安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譚慶旭正在走訪韋柳錦家。
作為安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譚慶旭除了對全村“一包三掛”之外,又定點幫扶了3戶貧困戶脫貧。
安坪村距縣城50公里, 由于山勢陡峭,交通閉塞,資源匱乏,沒有特色產業和致富門路,大部分村民靠外出務工為生,現有戶籍人口340戶1084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4戶253人。
譚慶旭帶領的扶貧工作隊進駐安坪村后,先是將破舊不堪的村委會改建,又重新組建了積極有活力的村兩委班子,摸底排查掌握村情,去地里田間宣講,幫助貧困戶了解政策,同時落實系列幫扶措施,幫村里規劃產業爭取項目。
“像韋柳錦一樣沒被確認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也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返貧的,經過不斷的摸底排查,我們進行了動態調整,2015年動態納入了18戶,脫貧12戶,2016年動態納入6戶,脫貧42戶,今年又動態納入了3戶。”談到村里的情況,譚慶旭了如指掌,“大部分時間都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扎根在這里,才能沉下心來,真正幫村民脫貧。”
在他們的幫扶帶動下,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該搬遷的搬了,該復墾的宅基地進行復墾,該改造的危房也正在改造,該規劃的產業也提上了日程。
安坪村許多村民通過生態搬遷住進了新房子?!?/p>
安坪村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巫山縣已全面落實“54321”的結對幫扶政策,即市管領導包5戶,縣管正職領導包4戶,縣管副職領導包3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中層干部包2戶,其它干部包1戶。
“貧困對象結對必須做到‘兩個全覆蓋’。”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即已統計在冊困難家庭被幫扶必須全覆蓋、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必須全覆蓋。
據介紹,截至目前,通過“54321”結對幫扶,巫山縣35名市管領導干部、3991名縣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647名市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4847名學校教師、1035名醫生護士、70名“兩代表一委員”、2483名村社干部,13108名干部共計幫扶貧困戶23747戶,覆蓋率達到100%,其中,已脫貧17761戶。
與此同時,縣里還組建了25個指揮部,指揮部下設駐村工作隊,由鄉鎮或部門領導擔任隊長,委派鄉鎮領導或后備干部擔任第一書記,選派能力強的年輕干部作為隊員。每個貧困村均確定了1名縣級領導掛帥,1個重點幫扶部門定點。巫山縣司法局和安坪村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駐村工作隊的目標、任務、責任也十分明確,具體而言要做到“六個一”:
定一個規劃,幫助聯系村制定一個發展規劃,明確幫扶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搬一批群眾,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貧困優先”的原則,督促指導聯系村實施生態移民搬遷;
建一處設施,圍繞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等問題,集中力量,幫助建一處群眾急需的基礎設施;
扶一個產業,依托所聯系村的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育一批能人,選送貧困戶子女參加市縣相關單位舉辦的各種技術、技能培訓班,培養和造就一批“創業帶頭人”;
強一個班子,指導聯系村開展固本強基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行動,幫助抓好黨組織自身建設、黨員隊伍管理和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進一步增強村級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扶上馬送一程:幫扶隊伍不會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為實現這一目標,巫山縣委書記、騾坪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李春奎表示,將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貧困戶脫貧“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貧困村退出和貧困縣摘帽“三率一度”“農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這個驗收標準,嚴格對標對表,以“繡花”的功夫,查漏補缺、攻堅克難、逐一銷號,切實把每項工作做實做細。每個鄉鎮由指揮部統籌協調,實行“戰區制+指揮部制+包干制”,確保所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按期脫貧。
“幫扶隊伍不會散。”巫山縣政法委書記、雙龍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鄧昌君表示,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未來巫山將持續深化“54321”干部結對幫扶,建立“回訪”長效機制,對深度貧困鄉鎮、深度貧困村增派力量。對已脫貧的村和貧困群眾開展回頭看,建立跟蹤管理幫扶機制,預防返貧現象發生。